→以往各期

Literature Information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选编

           总第49期       2006年第3期                        2006年5月编印

          

本期要目:

 

★五千县官轮训新农村战略

★教育怎样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各地各高校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

★大学生“村官”初上任

★高校告别“扩招时代”

★科研服务在高职院校新一轮发展中的地位

★校企融合  创新高职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

 

文本框: 报 刊 信 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千县官轮训新农村战略

吴学军


    停办一年后,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班再次举办。这一次,主题指向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21日,来自全国的50位县委书记走进中央党校课堂,参加为期一周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试点班。与此同时,全国首批50位县长走进延安干部学院,参加同一主题的培训。

  按中组部的计划,从4月至来年1月,全国共5300余位县委书记、县长将分批走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浦东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和延安干部学院的课堂,参加中央举办的新农村专题培训。

  “县委书记、县长在新农村战略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培训,有利于他们丰富视野,纠正错误认识,理清思路。”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徐祥临教授说。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班的任课教师之一。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这一次下了真工夫,希望自上而下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同时又自下而上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

  位于北京海淀区颐和园北侧的中央党校,是轮训党和国家中高级领导干部的高等学府,其主要培训对象是地厅级以上干部以及后备干部。按照级别,县级干部一般难以走入中央党校的课堂。

  “对全国的县委书记、县长轮训一遍,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早在试点班开课前,徐祥临教授就发现了此次培训与众不同之处。

  依照惯例,每年的全国两会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主要领导均会在中央党校召开省部级主要领导会议,确定一个主题,然后统一思想。2004年,主题是科学发展观;2005年,主题是和谐社会。

  今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会议在中央党校召开,主题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胡锦涛出席了开幕式,他专门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徐祥临注意到,以往两年就“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进行培训时,中央并未组织县委书记这一级别的官员到中央党校学习,“前后一对比,就可以看出中央是非常重视新农村建设的。”

  “县委书记、县长肩负着领导县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重要职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对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央党校教授曾业松说,中央对此早有深刻认识,并在统一省部级领导思想前,已经对县级干部培训作出相应安排。

  记者从中央党校获悉,为做好培训工作,经中央批准,中组部牵头成立了专题培训工作联席会议,成员由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农业部、国家行政学院等单位的领导担任。

  此外,担任培训班的主讲教师也基本来自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资深专家。徐祥临教授给县委书记讲授国外新农村建设案例。

  今年128日,胡锦涛视察延安干部学院,并就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讲话。

  按照中央指示精神及中组部的教学计划安排,中央党校和延安干部学院被确定为在4月承担全国县委书记、县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班试点工作,并在总结教育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专题的干部培训工作。

  “二月会议主要是统一省部级领导的思想,这一次是统一县级领导的思想,力图使县官全方位、深入了解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决心和思路。”农业部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柯柄生教授说,他是此次试点班的主讲教师之一。

“头脑风暴”

  421日,培训第一天,50位县委书记被安排在中央党校教室观看视频录像。

  据中组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整个培训在内容和方式上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县委书记、县长培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在三天时间里,学员们被要求认真学习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述。随后,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位专家陆续走上讲台,对20字方针内涵进行阐释。

  他们是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曾业松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部长韩俊研究员,农业部法规司司长陈晓华,中宣部宣教局副局长董俊山,农业部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柯柄生教授。

  每位专家的讲课时间是一个半小时,柯柄生教授还被安排给学员们讲授国外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在讲座之余,学员们还进行了自由讨论。学员被分为5个小组,每组10人。前后共进行四次小组讨论,一次大组讨论,两次案例讨论。

  “各种招数我们这里都用了。”延庆县委书记侯君舒是此次试点班的学员之一,他用“气氛热烈”形容讨论过程。他说,录像教学,课堂讲授,案例教学,交流研讨,现场观摩,各种教学方法一应俱全。

  在培训中,侯君舒还被选为一个小组的临时召集人。他向小组成员约法三章,其中之一是“经验共享,不得擅自保留”。

  按照中央党校以往培训学员的习惯,学员需要做好“三带来”,即带问题、带建议、带希望。中央党校教授曾业松注意到,50位县委书记的选择是有讲究的,东、中、西部都有代表。

  “他们带来的问题往往是全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典型问题,这样利于高层研究解决。”

  在培训结束后的第二天,侯君舒用“头脑风暴”来形容7天的培训经历。“这个班加深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解。”

农业部“百村调研”

  “把县委书记拉进党校,不仅仅是给他培训,还要从他那里发现基层存在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可以在课堂上研讨。有的可能涉及大政方针,有的可能涉及体制,有的可能要靠地方自己解决,中央需要了解这些情况。”中央党校研究室周天勇教授说。

  周天勇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和地方已经开始同时发力。

  相应的事实是,今年春耕时节,农业部为建设新农村而展开了“百村调研”,一批专家奔赴河南、四川等省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

  从3月初至5月中旬,要完成200个村的调研活动。截至4月底,已经获得了160个村庄的调研结果。

  农业部共有200名官员参加了这些村庄的调研。调研的村庄既有传统模式下亟待发展的革命老区,也有土地从承包到户到集体规模经营等新型发展模式的村庄。

  然而,经过调研后,农业部办公厅主任刘维佳坦言,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一些误判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基层干部存在“等、靠、要”思想;一些地方政府好心做事,但有时“包办代替”,所做不是农民真正需要的等问题。

  “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首先要考虑让农民受益,不能再做损坏农民利益的蠢事。”徐祥临说。

  416日,受中组部委托,农业部举办地、市级党政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提高农业竞争力”专题研讨班。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出席开班式,并作了主题报告,要求基层在建设新农村中把握和处理好五大关系。

  “中央的精神是很明确的,现在就看能否落到实处,县级党委和政府担任了重要的角色。”中央党校政经教研室主任王天义教授说。

“两只手”同时作用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挥‘两只手’的作用。”在学习时报上,中央党校教育长李兴山撰文说。其中,“看得见的手”是政府,需要做的是为农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做到激发广大农民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在新农村建设中,县委书记、县长是一线指挥员,上下的一个枢纽,他们需要做好协调发展。”徐祥临说。

  延庆县委书记侯君舒的一个体会是,新农村建设,关键还得结合本县的具体情况来,让农民参与其中。

  在徐祥临教授看来,当前农村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问题是资金和土地。他认为,这是县委书记必须正视的问题。

  “与民争利肯定是不行的,需要改变思路,让农民平等地参与到市场经济竞争主体中来。”徐祥临说。

  刘维佳认为,中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对的基础和条件也千差万别,所以,“不能搞一个模式或几个模式”。应该调动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要尊重农民群众的现实选择与发明创造,从实际出发,务求实际效果。“新农村建设,展现出来的应该是百花盛开的满园春色。”

      (2006年5月11日《新京报》)


 

江苏吴江新农村文化建设重在创新


    在秀美的太湖之滨,在江苏、浙江、上海的交汇处,在自古称为“吴头越尾”的地方,有个吴江市,10个镇的70多万农民和几十万外来打工者近几年来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一年四季文艺创作演出不断,古老的地方文化被发扬光大,新型的文化馆、图书馆拔地而起,镇镇都有文艺社团和文学期刊,摄影、书画、体育、歌咏、舞蹈成了人们的日常文化享受。

“文化联动”,人人一展才艺

  今年428日晚,平望镇的文化广场歌声阵阵,舞姿翩翩,面朝碧波荡漾的莺脰湖水,各镇农民和打工者都奉献了自己编排的拿手节目,一展丰采。独唱、对唱、演奏、相声、快板、小品、戏曲、舞蹈,纷纷登台。这是第三届“文化联动”的开场演出,同时开幕的还有“十镇联映”百村千场电影放映活动,从此村村都可以及时看到最新上映的故事片。

  丁建国,一位艄公,如今已经是吴江农民心目中的明星,他的相声、小品经常出现在各镇各村的舞台。他平时靠摇船摆渡过日子,但一遇演出,宁可不赚钱,他也会摇着橹赶来展示才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演出可以让乡亲们让自己都高兴!

  钱见鸿,现在正任村支书,曾经在海军当过文工团员,吹拉弹唱,一把好手,每次他的演唱都让乡亲们觉得很专业。在一次全省的歌唱比赛中,专家非常看好他的歌喉,愿意给他专门辅导,但他没有时间,天天忙于各种政策宣传,还要为乡亲们处理日常琐事。他说,还是当个农民业余演唱家更开心。

  “文化联动”,这一农民文化的创造之举,已经在吴江举办了4年。

  2003年初,吴江市各镇的农民文艺演出已经形成气候,村村镇镇都可以产生一批自己创作的节目,但是,吴江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发现,这种自娱自乐对农民来说难以调动更高的参与热情。于是,他们提出了“文化联动”的新模式。这一年夏季,由吴江文化馆组织发起,先在平望、震泽、盛泽3镇实验,举办了“文化联动”演出。3个镇各编排一台90分钟节目,从中选出部分优秀节目再组成一台联合节目,两台节目在3个镇演出6天,轰动一时。2004年,第一届“文化联动”亮相,10个镇的节目一同登台,互相演互相评,在全市举办了22场,登台的农民演员2000多人,自编自演节目300多个,观众达20多万,掀起一股文化热潮。

“一镇一品”,创新渐成风气

  “文化联动”之所以成功,在于吴江每个镇都有自己的文化品牌,特色文化造就了联动演出的吸引力。让每个镇拥有独具的品牌,是吴江近些年发展新农村文化的主要目标。吴江宣传文化部门负责人认为,只有特色文化才能形成创新优势,影响一方,吸引广大农民和打工者的参与激情,树立文化和经济的自主形象。

  盛泽镇早在明代就“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现在年产50亿米丝绸纺织品,仍有“绸都”的美誉。2000年开始,丝绸文化节每年一届,远近闻名。5000多农民演员上台,上千位农民竞赛者参赛,从几岁幼童到90高龄老者,以丝绸为题,歌舞、绘画、吟咏。这里还有个古老的先蚕祠,明清以来一直是大家祭拜蚕花娘娘的地方,现在经常上演乡亲们自己表演的戏曲。

  走进桃源镇,你会感觉四处美酒飘香,这里是黄酒生产基地,但更吸引人的是严幕文化中心与对面花草环绕的文化广场。供上千人观赏的文化中心剧场可以演出歌舞、戏剧,广场上天天都有人吹拉弹唱。“黄酒文化节”造就了这里的酒文化气氛,酒文化博物馆里琳琅满目的酒品让人目不暇接,所有的节目、比赛也都围绕酒文化展开。

  七都镇值得骄傲的不但有费孝通先生开创的社会学调研基地开弦弓村,还有300多年历史的木偶昆曲。用木偶表演昆曲,演木偶,唱昆曲,这是七都镇独有的民间文化遗产,是古老昆曲艺术的一支。七都从2003年起就制定了继承方案,为唯一传人——80多岁的姚五宝老先生招收弟子,与苏州艺术学校合作,开办培训班,组建了“木偶昆剧团”,让这一艺术奇葩传承有人。

  芦墟镇的山歌始于明盛于清,上世纪80年代整理出来的长篇叙事山歌《五姑娘》曾引起全国的关注。现在,山歌已经成为这里农民日常抒发情怀的文艺形式,山歌节、山歌社、山歌比赛为农民文化带来永久的活力。同里是名闻全国的古镇,世界文化遗产退思园每年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旅游文化成为这里的特色。

镇镇办刊,成为靓丽景致

  吴江市的10个镇都有各类农民文艺社团,活动非常活跃,不但举办展览、讲座,还推荐作品到省市乃至全国参加比赛,让文艺爱好者们既有自己的家,也有提高艺术水准的渠道。松陵镇下辖10个社区,每个社区都创立了舞蹈、摄影、书画等社团。平望镇共有13个社团,拥有上千位会员,他们的摄影作品最出名,曾在全国全省比赛中多次获奖,还不时在摄影刊物上发表。

  镇镇都有自己的文学期刊也是吴江的一大景致。震泽的晓钟文学社有《青豆季刊》,盛泽的绸都文学社有《绸都文学》,桃源的新桃源文学社有《世外桃源》,芦墟的汾湖文学社有《芦漪》,平望的莺湖文学社有《莺湖》,松陵的垂虹文学社有《垂虹》,七都的湖风文学社有《湖风》,黎里的禊湖文学社有《禊湖》,同里的耕乐文学社有《耕乐》,横扇的新箢文学社有《新箢》。这些文学刊物刊载农民自己创作的小说、散文、诗歌、评论,还将其中优秀作品举荐到全省或全国的文学期刊发表,仅松陵镇2005年就有61部作品刊登在省市刊物中。吴江市因此拥有一大批省市和全国作家协会会员。

乡镇分馆,图书资源共享

  一座风格独具的图书馆今年4月在吴江落成,共有6层,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老图书馆所藏古籍已经非常丰富,仅善本书就有6000多册,还保存大量的地方志,而新图书馆又将电子储存设备的配置放在与传统书库同样重要的地位,存储了大量电子数据与光盘供读者阅览,还专门设置了电子读物阅览室。新的吴江图书馆实现了无障碍服务,读者不必交纳任何费用便可查阅图书馆藏,连过去的10元钱阅览证的费用也被取消。

  但是,丰厚的市图书馆并不能解决散住在各镇各村农民日常读书查阅难的问题,所以,吴江图书馆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探索新的分馆模式,在各镇相继建立了图书分馆,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阅览到市图书馆的藏书。各镇图书馆既保留原有馆藏,又由市图书馆提供农民急需的书籍,各镇分馆与市馆建立联网,在网上可以直接阅读市馆图书。

  联动式的演出让吴江农民和打工者不但自娱自乐,还将自己的文艺创造提供给兄弟镇区,互相推动;每镇的特色文化让人们树立了乡土文化的信心,传承了传统,也吸引了外来游客,形成了文化品牌;文艺社团为农民的文化创造开启了畅通的渠道;图书馆的分馆制让农民也尝到了当代资源共享的乐趣。

2006519日《人民日报》)


 

新农村八种发展模式

张利庠


    根据长期对我国基层农村的考察,初步总结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八种可资借鉴的起步模式,或曰发展路径,现进行简要评述。

  一、工业企业带动型。指以当地基础条件为出发点,以发展工业企业为契机,通过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村政治、经济、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综合发展,同时,乡村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这种模式需要有发展工业企业的基本要素,如土地、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能力强威望高的村庄领导人。

  推广和发展该模式不能忽视农业的发展,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特色产业带动型。指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

  发展这种模式要注意定位准确,重视示范带头作用,发展订单农业和产业一体化组织,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和自主创新。

  三、畜牧养殖带动型。指在畜牧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通过产业化经营、循环化利用带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该模式的必需条件是规模化的畜牧龙头企业、特色的养殖品种和相应的市场需求。

  要注意养殖小区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防止粪便污染;发展规模化、产业化养殖,规避市场风险。

  四、休闲产业带动型。指以利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通过集观赏、娱乐、体验、知识教育于一体的新兴休闲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这种模式包括建立农业生态园、采摘园、学农教育基地、农艺园、民俗村等方式。

  休闲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要注意整体规划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重视生态保护。

  五、商贸流通带动型。指以发展现代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业和市场网络,进而形成以当地农村为中心的市场,以市场促产业、以产业带乡村,最终实现商贸发达、乡村繁荣。该模式要具备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条件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

  六、旅游产业带动型。指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通过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旅游业既要有可以挖掘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也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另外还要有与旅游相配套的娱乐、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

  七、合作组织带动型。指以各种农民合作组织为依托,促进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突破原有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制约,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水平,通过壮大集体经济,改善公共设施,使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促进村容村貌不断改善。

八、劳务经济带动型。指通过转移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转移就业后的农村劳动力将获得收益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推进新农村建设。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2006514日《人民日报》)


 

专题:服务“三农”  服务新农村建设

 

北京农学院科研成果转化立足京郊服务“三农”


著名果林专家、北京农学院院长王有年教授与平谷区开展科技合作多年,足迹遍布平谷大地。以他为首的一批专家,在平谷区研究、推广了“丘陵山地大桃优质高产栽培”等十多个项目,为平谷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很多朴实、憨厚的果农,都藏有王院长亲手递过来的名片。

适应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北京农学院“立足北京、融入郊区、服务‘三农’”,坚持把根深深扎进京郊大地,把教师、学生的论文写在京郊大地。仅“十五”期间该校在郊区推广高新技术成果就达120项,推广效益达到12亿元,其中34项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兴农奖。

积极推广现代种植技术,协助农村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是北京农学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首要方式。学校在郊区建立产学研基地71个,千名师生投入科技推广工作。他们组织专家深入农村,指导果树品种改良,开发果品加工,推广特种养殖技术,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和野生资源的开发。受益农民的年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该校还为郊区农民举办各种培训班200余场,培训农民近10万人次。

2005年,北京农学院与平谷区签订了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平谷区聘请王有年院长等一批专家为经济发展顾问,为平谷区产业发展宏观决策提供智力支撑。王院长带领北京市“果品优质生态安全”创新团队和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深入山区、农村和田间地头,全面指导农民推广果树标准化技术。

农学院和平谷区在果树、畜牧、经济作物、食品加工、旅游、国际贸易、农村法律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推动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学校还定期选派高素质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到平谷区,指导科教富民兴村、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开展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培训、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类培训;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学校先后组织了50余次的咨询和指导,累计参加教师1000余人次。

(200647日《现代教育报》)


 

教育怎样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蔡继乐


今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向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提出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村学校应该怎样去办?农村建设人才从哪里来?农业院校如何开展科技扶农工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走进京郊的门头沟区、平谷区和密云县进行采访。所见所闻,令人感到欣喜。北京市这三个区县的实践与探索,为我们在新的形势下思考和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教育怎样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329日下午,在京郊门头沟区职成教中心的一间烹饪教室里,10多位农民正在接受厨师的现场培训。

48岁的郑英年眼睛死死盯着厨师的一举一动,生怕漏掉关键的操作要领。她是门头沟区妙峰山镇菱角村的村民,几年前家里就办起了“农家乐”。她说:“上这儿来学做菜,不仅不收我们学费,还管午饭呢。”

中心培训部主任郭同山告诉记者:“这已经是中心专门为全区‘农家乐’从业人员举办的第六期烹饪技术培训班了。”

如今,在京郊农村,像这样专门针对农民免费举办的技能培训越来越多,培训的内容涉及果树种植、农产品加工、手工编织、烹饪等很多方面,由此造就了一大批掌握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

几天的采访中,记者在门头沟、平谷、密云等几个京郊农村区县,目睹农民学习知识技能的场景,听到许多农民靠技能致富的故事,与到农村挂职的农大博士生交流……在近距离观察京郊农村近年来发展变化的同时,也深深感觉到京郊农村通过教育改变面貌的实践与探索,值得我们关注和期待。

农村学校怎样办?

农村学校在做好普教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农民文化素质提高和知识技能培训的任务,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阵地。

今年已经50多岁的张淑荣,是门头沟区东辛房小学的校长,也是东辛房村社区教育分中心的校长。学校的大门口挂着两块牌子,学校不少教师既教小学生,又教成人。门头沟区教委副主任王东生解释说,这叫“一校挂两牌、一长管两校、一师任两教”。

东辛房小学在社区教育专干的协助下,经常举办针对村民的文明礼仪、健康卫生方面的讲座,帮助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以前,夏天学校开家长会时,总有一些家长光着膀子、穿着拖鞋就来了。”张淑荣说,“现在好了,家长们到学校都穿着整齐、文明多了。”

如今,在京郊门头沟、平谷等农业区县,许多农村中小学校都像东辛房小学一样,除了做好义务教育工作外,还要承担社区内农民素质提高和技能培训的重任。

地处北京市西郊的门头沟区,是一个以山区为主的区,全区山区面积达到98.5%,农民居住非常分散。这种情况下,门头沟区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构建农民教育的网络。

目前,门头沟区已在全区29所普、职类学校建立了社区教育分中心和培训点,辐射全区90个居委会;在57所普、职类学校建立了乡镇成人学校的分校和培训点,辐射全区186个居、家、村委会,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区276个居、家、村委会的社区教育培训网络。

让农村学校挂社区教育中心牌子,会不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呢?张淑荣回答:“不仅不会影响,还能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呢。”

张淑荣说,学校与社区关系密切,社区的资源也为学校所用,特别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社区里有一位老人唱评剧很出名,张淑荣琢磨,何不请她到学校教学生唱评剧,没想到老人很高兴,教得很认真,后来学校成立“评剧团”,还参加比赛获了奖。

农村学校承担农民培训任务后,村民的组织工作和经费保障由谁来承担?门头沟教委副主任王东生解释说:“当然主要由政府来承担。”他向记者列举了区政府专门建立的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社区教育专项制度:

一是教育专干制度,即由区教委向全区各乡镇派遣教育专干,接受教委和乡镇的双重领导,负责协调农民教育工作。

二是校长联席会制度,即由乡镇牵头定期召开辖区内校长联席会议,通报社区教育年度工作计划等。

三是社区联席会制度,即由学校牵头定期召集学校周边村委会开会,听取村民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四是经费保障制度,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奖代补”制度,即按照各乡镇年度培训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给予经费补贴;另一个是“经费捆绑”制度,即农业、科技和教育部门各自拿出用于农民教育的专项经费,“捆绑”使用。

农民培训怎么抓?

对农民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应当结合农村的实际因势利导,农民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绝不能从主观出发。

平谷区黄松峪乡刁窝村农民何金义,坐在自家的电脑桌前,熟练地打开电脑、点击鼠标,很快就进到自家的旅游信息网页。50多岁的何金义,说起话来掷地有声:“我们家搞民俗旅游好几年了,一年毛收入15万多元哩!”

何金义家里几年前就买了电脑,刚开始他对电脑一窍不通。后来,他参加了村里免费为村民办的电脑知识培训班。“现在,我不仅会打字、上网,还能自己制作简单的网页”,何金义自信地对记者说。

如今,在平谷、门头沟等京郊农村区县,像何金义这样接受各种免费技能培训的农民越来越多,特别是每年11月份到来年3月的农闲时间,更是农民培训搞得最红火的时候。

农民培训工作应该怎样开展?如何才能抓出成效?门头沟区教委副主任王东生说:“搞农民培训,绝不能从主观出发,而要从实际出发,要事先搞好调研,因势利导,农民需要什么技能,就教他们什么。”

最近几年,在京郊农村兴起一种叫“农家乐”的民俗旅游业。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旅游服务形式,成为不少农民致富的一种方式。仅在门头沟区和平谷区,这样的“农家乐”旅游接待户就分别有500多户和700多户。

但是,由于在接待礼仪、客房管理、食品卫生和厨艺知识等方面缺乏基本的技能培训,不少农民家庭办的“农家乐”经营效益并不太好。为此,门头沟、平谷等郊区县,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专门针对“农家乐”从业农民免费进行技能培训。

2004年,门头沟区教委和区旅游局联合举办“农家乐休闲产业管理经营人员培训班”,区职成教中心教师深入到8个乡镇对510多户“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了接待礼仪、客房管理和食品卫生等技能培训。2005年,区教委利用区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育资源,敞开大门,把农民请进学校的专业教室,分期分批举办全区“农家乐”从业人员烹饪技能培训班,提高“农家乐”的经营管理水平。区职成教中心还组织厨师直接下到村民家中,进行入户培训及指导。平谷区从去年年初开始,也针对从事民俗旅游接待的农民,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旅游知识和技能培训,先后培训了3100多人次。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纪念品销售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平谷区的黄松峪、镇罗营、大华山等乡镇的成人学校,从去年开始举办了农民手工艺编织培训班,一年来共培训700多人。

培训使农民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也加快了他们致富的步伐。以平谷区为例,该区的镇罗营镇玻璃台村、金海湖镇将军关、大华山镇挂早峪是三个旅游新村,共有149户农民开展了民俗旅游接待,2005年共接待游客7.9万人次,总收入达到180多万元。

农村人才哪里来?

要培养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必须把目光投向农村和农民,通过成人学历教育培养有较高知识技能的农村人才。

陈晓永是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北寨村的一位农民。在村里做妇联工作的她,自1992年高中毕业后就再没进过学堂。那时候,她羡慕那些考上大学的同学,梦想着自己也能上大学,成为一名大学生。让陈晓永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这个梦想居然在13年后变成了现实。

2005416日,平谷电大专门针对农民举办的“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大专班开课了。这一天,陈晓永与其他54名农民端坐在北京电大平谷分校的教室里,开始聆听专家教授的讲课。

今年330日上午,在南独乐河镇社区教育中心的一间会议室里,陈晓永高兴地对记者说:“每天晚上,我和上五年级的女儿一块看书学习,老公对我上大学也很支持。我相信我一定能拿到大专文凭的。”

2004年,教育部决定在全国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培养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平谷区对这项计划特别重视,区政府每年拨专款10万元支持,区教委负责组织实施,北京电大平谷分校通过远程开放教育形式承担办学任务。

2005年,平谷区在调研基础上,选择山东庄镇、独乐河镇和镇罗营镇进行试点,首批招生55人,专业为“农村行政管理”,把培养重点向在职村干部和后备干部倾斜,以帮助他们提升管理能力。今年,平谷区又在6个乡镇稳步推进这项培养计划,采取个人自愿报名、行政村推荐、镇政府审查、教委把关、上级电大终审的程序,以确保生源全部是农民。

针对农民大学生居住地比较分散、交通不便、学习条件较差的实际,平谷电大在教学模式上采取“集中面授+送教进学习点”的形式,每学期集中面授10次左右,聘请清华大学、农科院、农学院、市电大等单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或博士生来校授课,进行课程辅导。

通过学习,农民大学生在用知识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农村的面貌。平谷区北独乐河村委会主任王庆林,入学时已39岁。刚开始,王庆林怕自己岁数大了不敢报名,通过镇长的帮助才打消了顾虑;入学后,他新买了电脑,重新学习了汉语拼音。

这一学不要紧。通过对《农村环境保护》、《土地利用规划》、《小城镇建设》、《农业推广》等课程的学习,王庆林对村里的规划打起了新算盘。首先,他将村里的生活垃圾由以前的分散处理,改为了集中处理;其次,北独乐河村一直有30亩荒山薄沙地闲置着,他召开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在这30多亩“废地”上建一个规模化的养殖场,目前已经动工建设了。

“育农民人才,促村村发展”。据统计,现在平谷区170名农民大学生中,现任村干部的占1/3,他们分布在平谷区1/4的行政村。

科技扶农如何扶?

农业院校应承担起科技扶农的历史责任,以项目为重点,鼓励师生深入农村,把论文写在农村大地上。

王海斌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一名博士生,眼下正在京郊密云县挂职担任县长助理。从今年3月份开始,他一直在努力促成一件事:在中国农大和密云农村之间引入一个企业的平台。

他说:“来密云挂职后,我发现这里的农产品规模小而分散,农民往往是增产不增收。如果能够在农民和市场中间引入一个企业的平台,将会有利于农产品的规模生产和品质改良,从而有利于农民增收。”

王海斌到密云县挂职县长助理,缘于中国农大自2004年底与密云县合作开展的“红色1+1”科技行动,即农大10个博士生党支部与北京密云县10个村的党支部进行共建,100名博士生进村,1个党支部带动一个村庄,一名博士生党员帮扶1个农户,有重点、分层次确定帮扶对象。现在,这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拓展,除了博士生外,很多本科生、教授和博导也都参与了进来。

“红色1+1”行动开展过程中,农大博士们通过一个个项目来开展科技扶农工作。眼下正在密云县挂职科委副主任的朱万斌,去年春节前和几位同学在河南寨镇建起了一种新型沼气池。这种沼气池可以有效解决京郊农村废弃物的污染,还可以实现能源替代。

密云的板栗远近驰名,但农民们只能拿到板栗销售利润的很小部分。在密云县挂职农委副主任的中国农大农经管理专业的博士生刘力筹划建立一种新型农民合作社制度:利用产供销一体化的合作社,直接收购农民手中的板栗,让农民尽可能多地获利。

说到科技扶农这个话题,北京农学院院长王有年教授很有感触。330日下午,在平谷区大华山镇苏子峪村的一间简陋的会议室里,王有年说:“我长期在京郊农村跑,与农民接触越多,我就越是对他们有感情。我们搞科技扶农,就是要帮助农村发展经济,帮助农民致富,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农业院校应当如何为农村服务?王有年说:“从我们学校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就是要以项目为切入点,鼓励师生多往农村跑,多与农民打交道,在农业生产和为农服务的实践中完成自己的论文。”作为北京市属唯一的农林类高校,北京农学院多年来在为京郊农村经济发展上,作出了惊人的成绩。仅“十五”期间,学院就在京郊农村推广高新技术成果120项,农业推广效益达到12亿元。

平谷是全国知名的“桃乡”,种植大桃成为平谷许多农民增收致富的主业。但是,农民们要想种出又大又甜的桃子来,就离不开农学院专家的技术指导。如今,在平谷农村的桃园里,经常能看见北京农学院教授的身影。

 

【一线声音】

建立农民培训专门机构

北京市门头沟区教委副主任王东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门头沟区从2002年开始大力整合教育资源,推进“三教统筹”,依托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资源,开展农民培训服务。这种做法目前已取得初步的成效。全区教育系统已经初步形成共识,即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用新的标准来衡量学校和校长的工作,学校必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有所作为。在此,我也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应政策,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设立开展社区教育和农民培训的专门机构,并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备专门的教师编制,使“三教统筹”能够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学校与社区实现“双赢”

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辛房小学校长张淑荣:

“一校挂两牌,一长管两校,一师任两教”的策略,非常符合农村教育的实际。一方面,学校的资源,如操场、多媒体教室、图书室等,可以向社区的村民、居民开放;另一方面,学校也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为学校的教育服务,如聘请民间艺人在学校开展十字绣、刺绣、剪纸等活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学校的建设离不开社区的配合,社区的发展更需要学校的帮助,学校资源社区化、社区资源学校化,实现了学校与社区教育的“双赢”,开拓了教育空间,优化了育人环境,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新农村需要复合型人才

北京市平谷区北寨村大学生村长助理贾辉:

我是去年从北京农学院毕业后到农村来当“村官”的。在农村工作一年多来,我感到农村最缺乏的是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具体来讲,农村需要既懂科技知识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农村的村干部和村民素质普遍不是很高,有关部门应当在继续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基层任职的基础上,做好基层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另外,对农村干部的培训也要加强,要引导农村干部将先进的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

【采访手记】

教育服务新农村要符合农村实际

京郊农村这些年变化很大。作为一名教育记者,我一直想找个机会到京郊农村进行深入的采访,看看教育在农村发展进程中起着多大的作用。

的确,当我们走进门头沟区、平谷区和密云县的农村后,所见所闻令人欣喜。可以说,京郊农村抓准了教育这个基础,通过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和致富技能,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几天的采访下来,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五个做法:一是门头沟区在全区所有农村学校开展了多年的“一校挂两牌”工作;二是门头沟和平谷眼下搞得十分红火的农民培训;三是专门面向农民的电大大专班;四是中国农大主动与密云县合作开展“红色1+1”科技行动;五是北京农学院和平谷区开展了多年的技术合作。

这五个做法虽然各有侧重,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因地制宜发挥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不能搞形式主义。

先说门头沟的“一校挂两牌”。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的情况是:这个做法的最初出发点是为了落实市里提出的“一个乡镇建设一所社区教育中心”的要求,但由于门头沟区98%以上是山区、农民居住相当分散,在经过认真思考后,区里才想出充分利用现有农村教育资源的办法。由此可见,建设新农村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来发挥教育的作用,而不能搞一些不切实际、不受农民欢迎的“花架子”。

再说对农民开展素质和技能培训。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帮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致富本领。但是,怎样对农民进行培训,却是一件不容易做好的事。门头沟、平谷这两个区采取的办法是:先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农民的愿望,然后再据此制定培训计划和方案,真正做到“农民想学什么,就教他们什么”。

最后再说在农村办电大大专班的做法。建设新农村最关键还是要靠人才。与全国各地农村一样,京郊农村同样缺乏人才,特别是缺少能够最终留在农村的人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市借落实教育部相关政策之机,决定充分利用电大的远程教育资源,在京郊农村普遍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京郊农村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

另外,中国农大、北京农学院主动与京郊农业区县加强合作,为高校怎样开展科技扶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006427日《中国教育报》)


 

各地各高校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

宗河


推进农村职成教育和农民培训,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水平,实施各类人才工程等措施……自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各地各高校充分发挥教育和科技优势,主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农村职成教育和农民培训。北京市提出要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并在平谷区开展统筹普教、职教、成教资源,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创建终身学习型社区学校试点工作。河南省今年安排农村劳动力培训720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7万人次,并计划今后每年中等职业教育招收农村初中、高中毕业生要达到40万人以上。安徽省、辽宁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构建城市学校支持农村学校、城乡贯通、区域连接的开放式职业教育网络。

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浙江省从2005年开始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旨在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的优秀教师,计划以3年为一个周期,投入1.9亿元对17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培训。安徽省启动“省级农村骨干教师选拔培养计划”,首批遴选600人,实行3年动态培养。上海市制定了对郊区师资配置的倾斜优惠政策,举办郊区师资专场招聘会,160多所地处郊区的中小幼学校参加招聘,吸引了市内外高校约15000名应届毕业生前来应聘。

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水平。湖北省投入1.7亿元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装备建设了1.6万所农村中小学,并通过“湖北教育网台”为广大农村中小学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江苏省实施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由省直接帮扶建设经济薄弱县的4295所农村中小学,为每所中小学建设一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培训近1万名信息技术课教师。辽宁省2001年开始设立省级职教中心建设专项经费,并逐年递增,至今省市县三级财政用于职教中心建设的投入达4亿多元。

积极实施各类人才工程,促进新农村建设。黑龙江省2003年启动“村村大学生计划”,从2004年至今,首批从农村选拔培养的2157名“村村大学生”已毕业,成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才。浙江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以广播电视大学为载体,招收一批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农村青年,通过电视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为农村培养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华中农业大学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仅11个新品种面向湖北及周边地区推广1.1亿亩,为农民带来的收入就超过10亿元。西南大学发挥科技优势,与重庆市石柱县共同推进科技扶贫新模式,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约30期,培训乡镇干部和技术骨干约2000人次。南京农业大学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积极服务百万农民,十多年来行程几十万公里,遍及全省60多个县()400多个乡村。中国农业大学、同济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上海水产大学、浙江林业学院、中山大学等高校分别开展“服务百村行动”和“送科技下乡”服务活动,加强校地合作,使当地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成立相关机构,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研究工作。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农业产业化教育项目培训中心直接服务于“三农”,2002年至今已开办各类培训班20余期,开设各类课程76门,培训服务于“三农”领域的企业家和政府官员近千名。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将“新乡村建设”作为首要工作,在湖北荆门和洪湖的6个村进行了长达3年的新农村建设实验。同济大学与嘉兴市就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等,合作开展“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工作。

 (2006510日《中国教育报》)


 


京郊动态

管理创新 服务农村

———北京市大兴区创新村级民主管理制度促和谐

徐文营  刘素然  于铁


    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北京市大兴区以稳定农村、服务农村、保证农民合法权益为目的,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不断创新机制,进一步推进了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在公正、公开、公平的基础上促进了社会和谐。

重要事项需民主决策

    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障村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参与村级重要事项的民主管理,实现村级重要事项的民主决策,大兴区制定了《关于大兴区村级重要事项民主议定民主决策的若干规定》和《大兴区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流程》,将效益评估和法律政策论证程序引入村级重大事项决策,规定凡涉及村级经济发展规划、集体经济项目的建设运营方案、集体土地的承包出租方案、集体资产的购置处置、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方案、兴办公益事业等重大事项,需经民主程序议定。

    为使民主议定民主决策规范进行,《大兴区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流程》规定:首先由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深入调查,列出需经民主决策的重大事项,并达成一致意向,由村党组织书记召集和主持村级组织联席会议,讨论形成初步方案,上报镇党委、政府审核,由镇党委、政府把关,并提出指导性意见。然后召开党员大会对方案进行完善补充,提交村民(社员)会议或村民(社员)代表会议讨论,形成决议并公布,同时报镇党委、政府备案。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依照决议组织实施。

    在此过程中,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还要接受群众监督和上级的监督检查,对违反程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人员要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重要决策要事前咨商

    大兴区规定对村级重要事项做出决策前要进行事前咨商。2004年,大兴区制定并实施了《关于村级重要事项事前咨商联席会议制度》,规定对涉及农村的16种经济类、公益类的主要事项,必须进行事前咨商。各镇分别成立了由镇长、党委副书记、副镇长、法制科长及农建、经管、司法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村级重要事项事前咨商联席会议领导小组,负责指导村级将要实施的重要事项的参谋、论证。

    为防止制度流于形式,该区规定事前咨商要严格按“五制”程序运作:即书面报告制,联席会议制,跟踪指导、监督、反馈制,合同审核制和责任追究制。先由农村“两委”对重要事项以书面形式报镇法制科,业务科室做好解答准备,再召开联席会议,对事项的可行性、科学性、合法性等方面提出指导性建议和意见。咨商建议交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讨论表决形成决议,包片、包村干部则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指导、监督并将情况反馈法制科备案。实施项目需要签订经济合同的由镇司法所、法制科审核把关。凡是不经事前咨商,出现决策失误的,严肃追究村“两委”主要干部的责任。

    截至去年11月,仅瀛海镇已召开事前咨商联席会议33次,对17个村申请的67个项目进行了事前咨商,联席会为咨商项目提出指导性意见或建议129条、提供法律依据80条。所有经过咨商的重要事项,群众满意率很高,未引发一起群众上访事件。通过村级重要事项事前咨商,镇党委、政府对村级工作加强了指导力度,健全了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前的效益评估和法律、政策论证程序,起到了“关口前移、事前控制”的作用。同时,规范了农村干部对村政事务的管理行为,促进了村级决策的民主化、合法化和科学化,并为村级重要经济事项招投标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重大项目公开招投标

    大兴区在全区广泛推行村级重大经济事项公开招投标,保障广大村民对村级有关重要经济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效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20058月,大兴区出台了《关于大兴区村级重要经济事项招标投标办法(试行)》,在全区推行村级重要经济事项招投标,增加村务公开透明度。《办法》规定村级重要经济项目均应进行招标投标,并对招投标决策程序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并制定了监督检查及责任追究制。

    自大兴区全面推广该制度以来,各镇都制定了相关的实施细则,许多群众意见不统一的事找到了解决方案。据统计,2005年,大兴区已有200多项村级经济事项实施了公开招投标,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000多万元,是没有实行招投标制度前的5倍。

    村级重大经济事项招投标制度的实行,是农村工作的一次制度创新,规范了村级经济事务决策行为,增强了村干部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廉洁意识,使村干部在工作中避免了关系项目、人情合同,提高了村务公开透明度,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强化农村经济合同管理

    为规范和强化农村经济合同的管理,维护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去年8月份开始,大兴区开始对全区的村级经济合同进行清理。以旧宫镇为例,该镇18个村分别成立了由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民代表组成的清理领导小组,与承租方一起对现有合同的土地面积进行测量,并绘制租赁场地及建筑物的平面图,测量结果要求得到双方的书面认可。对无合同或超合同面积使用的土地,将通过重新签订合同或签订补充协议的方式加以解决。清理结果对全村进行公示,结果18个村共清理合同1091份,清理出超出合同面积被占用的土地710.26亩,清算出被拖欠的租金达2000多万元。同时,该镇还对农村土地租赁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了核查,发现存在拖欠租金问题的合同174份,累计拖欠租金总额2050万元。在清理合同的过程中,该镇确定了“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法律”的原则。比如个别在十几年前签订的土地租赁合同,每亩土地的年租金只有2000元,而现在,旧宫镇每亩土地的年租金已经超过万元。对这类现象,该镇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将与承租方进行协商,另一方面尊重合同的法律效力,待到法定20年自然终止合同。

    清理村级合同使村集体的经济活动公开透明,赢得了民心。村民们对清理村级合同非常支持,对公示的清理结果也认可。为指导当事人正确签订合同并做好合同鉴证工作,该区对发包程序和发包手续进行严格审查,确保所签订的合同真实、合法、有效。去年,该区共鉴证农业承包合同16937份,合同签订率达100%,发放土地承包经营证书5486本。

    该区农业承包合同仲裁委员会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去年及时调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97起,其中调解解决的80起,仲裁解决的12起,转入法院处理的5起,结案率达100%。自1995年该区仲裁委员会成立以来,共调处合同纠纷1300多起,无一例误裁,有效地保障了农民利益。

全面实行村账托管制度

2000年以来,大兴区农村经济合作社全面实行“两级审核、集体办公、规范管理、民主理财”的村账双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农村的财务行为,增强了农村财务的透明度。在村账双审制度的基础上,大兴区又从20045月起在全区农村全面实行村账托管制度。

    根据《大兴区关于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全面推行村账托管工作的意见》,该区要求农村经济合作社推行“账款双托管”制度。目前,全区已有13个镇成立了“农村财务管理服务中心”,公开招聘了79名会计人员,同时各村经济合作社设一名财务专管员,已有464个村执行了村账托管制度,占全区总村数的86.6%,其中214个村实行了“账款双托管”。

“村账托管”通过把村合作社的资金管理起来,掌握的各种经济信息更加准确,促进了村合作社资金的合理使用,减少了开支,避免了“小金库”现象的出现和违法行为的发生,透明度更高,从事后监督变为事前监督,进一步加强了村里各种收入合同的管理,更加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管理和发展。“村账托管”在规范了农村财务管理的同时还保护了村干部,“还干部一个清白,还百姓一个放心”,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并且,实行“村账托管”的村没发生一起因财务问题引发的上访事件。

200655日《经济日报》)


 

庞各庄镇“一区、两园、三带”建设新农村

赵红银


    大兴区庞各庄镇在今年的农业发展中,按照北京市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该镇瓜、果、甘薯、旅游四大产业,抓好“一区、两园、三带”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

    庞各庄镇是京郊特色农业大镇,现有瓜、果及甘薯面积8万亩,三大特色产业推动了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该镇结合这种农业发展现状,在新农村建设中实施观光休闲农业区建设,近几年通过东部的西甜瓜高效园区、标准化基地建设,西部的甘薯、梨产业基地建设及旅游业当中的五星级龙熙顺景温泉度假酒店、京南薛营烧烤一条街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已具备了观光、休闲、旅游采摘的条件。针对这种情况,该镇今年将加强“一区”即观光休闲农业区的建设,整合现有资源,在首都旅游业当中高标准定位,实现持续性发展。“两园”是指万亩西瓜文化园和万亩梨文化博览园建设。万亩西瓜文化园位于庞各庄镇东部,项目区突出了产业特色,其间加大对老宋瓜园基础设施建设、西瓜休闲观光带建设、四季春高效农艺园设施建设、大型西瓜生产和西瓜异地育种、购置环保采摘车及基础设施建设。万亩梨文化博览园位于庞各庄镇西部,总占地面积1万余亩。建设中将以老梨树为资源,通过国内知名果树专家研讨,加强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万亩梨文化博览园观光休闲基地和新品种展示、观光采摘区建设。“三带”是加强永定河生态经济带、李赵路旅游观光采摘带和芦求路甘薯产业带建设。永定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涉及新立等永定河沿岸各村,建设区经过生态治理、观光采摘园建设将成为一道绿色屏障,有效改善该镇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促进果农增收。李赵路旅游观光采摘带建设工程涉及张公垡等5个村,建设高标准钢架大棚650栋,高标准日光温室400栋及农业配套设施。芦求路甘薯产业带建设工程涉及西高等8个村,建设高标准钢架大棚1115栋,高标准日光温室100栋,更新机井30眼,安装滴灌设施1000亩,安装地埋线10万米并进行绿化美化。该镇在实施“一区、两园、三带”建设上,将科学调整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以观光、休闲、采摘、度假为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

(《北京农村经济》20063期)


 

大学生“村官”初上任

刘永俊   王磊


   60名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和北京农学院的应届毕业生,37日提前进入京郊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在村里工作两个月后,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如何?北京联大和北京林大对本校的几位“村官”做了访谈——

  高浮图  北京联大机电学院毕业生,平谷区马坊镇梨羊村村主任助理

一个上午修了三台电脑

  高浮图和他的搭档搞了一个药用蔬菜的试点项目,种植四倍体蒲公英,这些日子他们天天都往地里跑,忙着给种子施肥、浇水。“本来打算在这里搞网络销售什么的,没想到一开始就和土地打上交道了。药菜都有生长季,不能耽误。”小高说,这种药菜在河北卖得挺好,自己要以实际成绩帮助村民致富。

  现在,常有村民来找他修电脑,有一次一上午修了三台电脑,还有村民来咨询有关签订合同的法律事宜。或许和外向的性格有关,小高与很多村民都非常熟悉了。“我现在就想踏踏实实地工作,我一定能发挥特长,还有三年的时间呢。”在小高宿舍的院子里,种满了七星海棠、曼陀罗、月季等,让人感到生机勃勃。

  李志  北京联大信息学院毕业生,平谷区马坊镇洼里村村支书助理

为村民制作了种植核桃的多媒体教材

  李志说,他目前在集中精力做环境整治工作,与自己的搭档——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一起,为村里制定了卫生公约,把村里200多户村民家跑了一个遍,将具体任务三包到户,这下子村民都认识了我们。呵呵,到这儿来体重已经减了10斤了。

  前不久,村里买了2000棵核桃苗,村民以前没种过核桃,李志与伙伴上网查资料,制作了一个种植核桃的多媒体软件教材,为村民做科普讲座。“我们还想在村里办一个宣传栏,发布农业信息、时事新闻等。”李志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他正联络几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准备为村民办一个电脑培训班。村里的桃就要熟了,李志一直在联系销售,进展很顺利。李志说:“镇上和村里的发展规划我们都参与讨论,这里的机会很多,会干出一番事业的。”

  沈秀琦  北京联大国际语言文化学院毕业生,平谷区马坊镇河北村村支书助理

没活儿也要找活干

  沈秀琦是这次到马坊镇的30名大学生“村官”中年龄最小的,刚刚20岁。沈秀琦说,她和搭档深受村支书的信任与重视,两个人都有一种强烈愿望——一定把工作做好。用沈秀琦的话说:没活儿也要找活干。虽然自己和搭档都是女孩子,但是不能给村民留下娇生惯养的印象。村里有修路的任务,她们拿起铁锨干得热火朝天。前一阵子村里建农贸市场,要画一张平面示意图,她们俩圆满完成任务。最近,京平高速从村里经过,需要给村民做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沈秀琦说,从农村干部身上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张健  北京联大网通软件技术学院毕业生,平谷区马坊镇北石渠村村主任助理

 为村里设计网站,准备帮村民网上卖鱼

  来之前,张健设想了招商引资的宏伟计划,但事情并不像他想得那么简单。刚来不久,张健就与村里的治保主任一起去协调、解决一起由宅基地引发的村民纠纷。这起纠纷更让他明白,纸上谈兵不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村官”,就必须深入了解村里的情况、村民的想法。张健与自己的搭档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已发给村民,内容包括居住、健康、收入来源、子女教育等,“一方面为镇上与村里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一方面也帮助我们了解村里的情况。”学软件工程的张健为村里的鱼池设计制作了一个网站,实行网上卖鱼。“这里的发展空间很大,我希望自己能为村民致富多做事。”

  刘峰  北京林大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延庆县康庄镇榆林村书记助理

正在建立本村旅游网站

  刘峰说,榆林村是文化古村,他正与村领导商量,进一步做好村里的民俗旅游宣传和招商引资工作。他学的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划尽快建立本村的旅游网站,通过互联网为村里做宣传。刘峰已发放了调查问卷,在一个月内,将深入调查村里的各方面信息。

  刘杨  北京林大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延庆县康庄镇屯军营村书记助理

采集沙化土样,送回母校做土壤分析

  刘杨来到村里发现,村里的土地土质不一,村东的土质有沙化现象,北边的黄土地挖下去后呈现出黑黝黝的土色,村西的土质最好。刘杨采集了土样,送到学校,找到自己的老师进行了土壤分析。他说,知道了土壤成分,以便在施肥时做到有的放矢,也准备将来慢慢改变本村的种植结构。现在,村里大规模种植的农作物只有玉米,且每年只在4月-10月种上一茬。

  平谷区马坊镇党委副书记李所印说

村里对这些大学生挺满意

  镇上和村里对这些大学生的表现挺满意。村干部在大学生的影响下,理论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原来村里没有长远的规划,现在这些大学生都在帮村里做三年、五年的整体规划。他们有想法,有干劲,还提出要组成团队,互助互补,共同促进。 

 2006517日《北京日报》)


 

北郎中村民入股办16家企业

杨晓斌   李黎


   走进北郎中种猪场,环境干净整洁闻不到异味。通体玻璃分隔的参观走廊两边,一头头种猪精瘦健壮。身着工作服的饲养员幽默地说:“咱这猪都住上‘标间’了,猪栏各自独立,上有空调暖风,下有污水管道,‘标间’内配有饮水水喉,猪一抬嘴就能喝水。”

  北郎中村支书闻宝恒向记者介绍说,这家设施齐全,管理先进的种猪场是村民入股村办16家股份制企业之一。

  顺义区赵全营镇北郎中村,是个有1500人的村庄。当时集体资产200万,负债200多万,村里的资产等于零。很多人都出外打工,虽然有几个小规模的厂子,也是小打小闹,脱不了贫困的帽子。

  村党支部盘算一番,决定搞股份制改革,可是钱从哪里来呢?几个小厂子的家底倒腾了出来,还是不够,于是号召广大村民集资办企业。村支部干部率先带头,每人入股一万元。村干部带头,村民不含糊,70%的农户出资入股,100%农户土地入股。最后吸收村民股金112万,先后办起了种猪场、农场、面粉厂、屠宰厂等16家企业,二三产业成为发展重心。

  “钱是投进去了,别打了水漂!”村民们人心惶惶。没承想,转年就有了收益。“拿种猪场来说,当年种猪存栏还不到1000头,母猪也就200来头,如今存栏10000多头种猪,母猪1300头,当年收益50多万,分红加上股本利息,我家就有6000多元收入。”村民石谊掰指细算着。

  村办企业有了发展,村民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有60%的村民到年底不领股金,而是继续投入到企业股本中,资金壮大了,企业的经营状况更好了,如今北郎中农工贸集团经营资产达到1.25亿元。

  “如今入股企业,村民就等着年底分红。”北郎中村工贸集团财务李建存算了一笔账:村民由1984年入股面粉厂1万元起,当年就分红1万元,到现在入股面粉厂13万元,种猪场5万元,农场1.5万元,屠宰厂7万……2005年底分红45千元,算上在集团每月1200多元工资,一年也有7万多元纯收入。

  安居才能乐业,今年下半年,首批80多户村民将搬迁上新楼,预计到2008年,基本能实现全部村民搬迁上楼。

村头一片独栋二层的别墅非常显眼,新颖别致的建筑造型,气派大方,村民搬迁入住后,开着自家的小汽车,穿过硬化一新的村间小路,去村办企业上班。

2006516日《北京日报》)



教育

高校告别“扩招时代”

袁新文


    2300万人的高校在学人数,21%的毛入学率,规模世界第一——已步入大众化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蕴藏着巨大潜力,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此庞大的高等教育靠什么支撑?是靠规模求生存,还是靠质量谋发展?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教育界人士认为,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才能走上健康轨道。

规模扩张成“救命稻草”

连年“扩招”带来很大压力

  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扩招挽救了一些面临生存危机的高校,使个别办学条件差的地方院校起死回生。有些高校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认为有了学生就有了学费,把规模扩张看成是“救命稻草”,于是拼命增加招生指标,不顾现实条件甚至违规违纪,擅自扩招。随着规模的迅速扩张,一些高校办学中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曾长期分管高等教育,对此深有感触。他说,扩招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压力是很明显的。因为招生数量快速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部分高校办学条件不足,高校生均师资、仪器设备、实习场地、教室、宿舍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的地方,扩招后高等教育的经费并没有增加,一些高校靠收学费来维持生存。目前,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高校教师队伍水平亟待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因此,根据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蔡克勇认为,一般说来,高等教育的增长速度,应不高于或略低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但由于有些地方盲目扩招,高等教育的增长速度实际已经超过了8%,有的地方更是高得离谱。这是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

控制规模,调整结构

质量才是高校的生命

  针对目前高等教育的一些热点问题,周远清指出,现在人们谈论高校收费、大学生就业等问题比较多,但可以预言,过两三年,社会关注的热点就会自然转移到质量上来。因为说到底,质量才是高校的生命。不抓住这个命脉,大学谈什么发展?谈什么一流?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弊端。经过近年的改革调整,结构逐步走向合理。但扩招带来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蔡克勇认为,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之后,还需要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包括学科结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等。比如,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比例,普通本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的比例等,都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调整,使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产生更大的效益。

招生规模已占半壁江山

高职更应注重内涵

  有统计表明,1999年以前,我国高职、高专的招生规模占整个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比重,大致为1/4左右,而目前已略超过一半。许多高职院校在1999年前只是中专、中技校,自主办学规模大都不到2000人,而现在许多学校发展到8000人甚至1万人以上。这些院校在办学层次向上“跨越”的同时,办学规模在短时间内急剧扩张。

  对此,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唐永泽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同样需要“相对稳定招生规模”,目前必须把发展的重点切实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过去五六年,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大发展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更是“超常规、跨越式”。高等职业院校目前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从前一阶段的规模发展、外延发展,转变到内涵发展、内涵建设上来。比如,加强产学合作,创新办学模式;实行工学交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等。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实现良性循环,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才能在动态中实现平衡、协调和统一。

2006519日《人民日报》)


 

高职教育研究

科研服务在高职院校新一轮发展中的地位

颜道胜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步实现的今天,高教领域议论最多的是对下一步发展的展望。依据教育部的部署,内涵发展是高教新一轮发展的标志。所谓内涵发展,实质上是指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实际水平的提升。对“十五”期间兴起的高职院校而言,内涵发展基本上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非常有必要进行全方位的探讨。笔者现从科研服务在高职发展中的地位这一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一、科研服务在高职院校资源竞争中的地位

    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资源竞争。全国1500所高职院校虽说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但国家毕竟不能承受三、五年内翻倍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国务委员陈至立明确指出:“我们是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均GDP刚过1000美元,如果按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我国的经济实力将很难支撑继续快速扩大的高等教育规模。”事实上,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办学经费短缺的问题,已经制约着今后的内涵发展。在经济强省的浙江,财政按生均3900元的培养经费拨给,这已是全国最高水平,但也只能达到日常维持的水准,其他省份高职院校的状况就更为困难。

作为高等院校,通过教育服务获得发展所需的资源,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早在上世纪末,美国的教育总产值就处于美国经济所有产业的第三位,其教育服务一项,一年创下的收入就达2000亿美元;接受各国留学生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700亿美元;而高校科研转化为生产的经济贡献就更为惊人,仅斯坦福科技园(硅谷)1995年收入就高达850亿美元,其中62%的收入是由斯坦福大学创造的。所以,我们将科研服务作为今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

为了更深入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作一些理论探讨。

    现代社会的资源配置有两种基本类型: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计划配置是以政府作为资源配置中心和决策者,以行政计划作为资源培植手段和资源配置方式;而市场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参与市场竞争的各个分散的经济主体为资源配置决策者的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必然要求为市场提供产品的社会组织企业化。我国传统教育体制下的教育所需资源完全由政府控制,以政府行政计划手段来进行配置,结果却造成了两种矛盾:一是国家财力有限,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政府教育供给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有限的教育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配置,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办学效益低下。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政府对公共教育的集权垄断所带来的结果是:公共教育的低质和低效,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以及对社会需求的漠视。

    面对教育这一优效的准公共物品的资源配置,政府具有管理的职能,但政府介入和干预教育这类优效准公共产品的生产,绝不等于政府生产全部的公共物品,更不等于完全取代公共物品的“市场”。要区别“政府提供”和“政府生产”这两个概念。前者是指政府直接办教育(正如计划经济时代),后者指政府通过预算安排或政策安排等适当方式将教育部分委托给市场,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用以打破国家包揽教育的旧格局,将市场机制引入教育领域,使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范围内用市场的方式配置,从而调动社会力量投资教育,增加教育供给,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政府(政治组织)和市场(经济组织)是人类社会的两种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是推动、控制影响社会发展的两股强大的力量。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和管理,它必定要建立新的办学理念,从市场汲取资源和发展要素,参与竞争,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的发展。事实上,我国高等教育绝不可能仅仅依赖政府投入。“据统计,‘985’一期中央财政的投入就超过了80亿(不含地方政府投入)。一流大学建设作为一种国家战略,当然需要国家支持,但如果一味依赖国家,甚至躺在国家身上而心安理得,那就不只是认识和观念的问题。第一层次的高校如此,高职院校更应积极寻求多元的资金来源,扩张自身造血功能,增强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高校办学经费方面的正当来源,不外乎是高校三大功能在服务运行中应得的“补偿”,而这类“补偿”的主要方向,应该来自于科研服务。这是因为:

    我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己全面实行交费上学制度,而交费上学制度已经造成约20%的贫困生需要助学贷款才能完成学业。这就是说,我们绝不能再以提高学费牺牲贫困生的受教育权利来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困难。再则,高校在为社会提供的诸如培训等服务中,能获得一定的收入。但由于这类服务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其经济利益有限,难以成为高校办学资源的重要来源。所以,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科研服务就成了保障高校内涵发展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上文提到了美  国一些高等学校依靠科研服务促进自身发展的例子,而我国一些高等学校,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每年在科研服务方面创造的财富也已达到十亿人民币左右,初步展示了我国高等教育在资源竞争中的新的发展趋势。

    二、科研服务在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形成中的地位

    需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是:高职院校是否具备科研服务的能力?因为上文所列举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和我国的清华大  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均为国内外的名校,自身所承担的义务和所具备的条件都属于研究型大学层面,高职院校与其相比相去甚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职院校将远离科研服务,理由主要有以下几条:

    1.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将是下一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标识,科研服务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上一个五年基本完成了规模扩张的发展目标,在转向内涵发展之时,必须把教育观念的改变放在首位。高校的教育功能、科研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是高校本质的体现。教育功能着重体现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这是教育的最基本特征;科研功能体现了高校作为人才聚集地,在知识创新方面的贡献能力;社会服务功能则表现了高校在服务经济社会和提高全民素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但在现实中,我国高校三大功能的体现往往并不均衡:或是一大二小,或是一主二从。究其根源在于,我国传统教育以知识的传授为本,这种传承性质的教育思想,使得我们现代的高校也蒙上浓重的仅以学生培养为己任的办学色彩。即便是标以研究型大学的高校,事实上只是提高了办学层次,以研究生培养为主罢了。这种断定虽然有些过分,但我国高校普遍轻视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倾向,是不争的事实,这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至今未能得到应有的体现。今后,高校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观念必须整体提升,构建与国际先进办学理念接轨的服务型教育体系。比较这个体系,我国高教的科研服务板块是最为薄弱、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高职院校并不例外。从某种角度讲,高职院校的科研服务将是一个从零起步的艰难行程,能否迈开这一步,将关系我国高校服务型教育体系构建的全局。

    2.高职院校本身特点决定了科研服务在端正办学方向上的重要意义。众所周知,我们一再强调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向,称之为“必由之路”,这是因为,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如果不建立起与企业间的密切联系,将不能真正完成其最基本的人才培养任务。理由是充分的:高职人才培养的规格是由企业提供的,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是由企业参与的,高职办学的成果是由企业检验的。在理论上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关系如此紧密,但现实中校企关系大多停留在表层。高职院校除了提供毕业生外(其适合程度还有待检验),大都还不能为企业的技术提升、产品开发提供有效的服务。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企业,是一个理性的主体,它对自身的需求和利益的认识十分清晰。在目前状况下的校企合作,多数情况下只剩下学校一方的热情,而且,这种热情的真实性还往往打了折扣。客观地分析,我们的高职教育为企业提供服务,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1)表层的问题是毕业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我们不能光从毕业生的量的方面去衡量,而更应以毕业生的“符合性”和“适用性”这两种质量理念来检验。从目前高职毕业生的总体情况看,我们提供的人才服务在规格、质量方面还未能满足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需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办学理念、师资设施、教学模式等各种因素。如果不能深刻认识高职毕业生在“符合性”和“适用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前五年取得的“量”的成果将失去意义,后五年将难以为继。

   2)深层次的问题是人才培养与科研服务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本科高校,尤其是研究型高校均已得到普遍的认可。因为,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是教师,而教师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技能素质,都在人才培养中起作用。从这个角度理解科研,我们就可以深层地意识到,科研活动是教师创新思维训练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知识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式,也是技能素质锻炼的主要手段。高职院校由于起点问题、招生批次问题等,造成一种误解,认为这个类型院校的教师与科研相去甚远,高职教师仅仅是依靠教材传授已有的知识而已。也正由于这一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整体上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撑,甚至缺乏企业已经使用的实用技术介绍,“不高、不新、不实”现象的背后,就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服务方面存在的差距,其深层次原因,就是忽视科研的重要性。

    如何认识科研服务在高职院校办学中的重要意义,可从以下三方面来思考:

   1)科研服务是密切校企关系,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高职院校办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教育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关系,是一种互利双赢的关系。否则,各自的生存和发展都不可能达到良性状态。如果我们把高职科研的重心放在实用技术的开发、咨询方面,就能适合自身的条件和发展的方向,高职院校在科研服务中就不会无所作为,而且一定能通过科研的有所作为达到吸引企业主动合作的兴趣,从而密切校企关系,全面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目标。

   2)科研服务是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研究、开发能力的必要途径,有助于培养既掌握实用技术,又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高职人才。高职院校提倡科研服务的本意,并不仅仅在于出一些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培养教师队伍,真正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达到提高高职人才服务水准的目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教师依然埋头于教材,囿身于课堂,那么我们高职院校就难以跻身于高等教育行列。这是我们呼吁高职院校开展科研服务的急切心情所在。

   3)科研服务是高职院校在办学资源竞争中的主要手段,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办学资源主要包括生源资源和经费资源。客观地说,我国高校财政现状并不乐观,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支持更弱一些,目前高职院校通过科研服务获得的经费,普遍可用“忽略不计”一词来概括。对此我们不能制定脱离高职实际的科研目标,也不能因为高职科研基础薄弱而无所作为。一些先进院校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成果与经验,教育部也在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指标体系中明确科研服务的量化指标,这些都起着有利的导向作用。

    总之,我们要从学校竞争和发展的重要性来认识高职院校科研服务工作的重大意义,从零开始,转变观念,制定措施,不懈努力,全面构建高职院校科研服务体系,为学校自身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中国高教研究》20062期)


 

决策参考

校企融合  创新高职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

魏崴


    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企业是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出资承办的省属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学校从企业需求出发,把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融入企业价值链,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探索和创新,在为我国自主汽车工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积累了面向企业服务的成功经验,拓展了建设先进文化,实现终身化教育的有效功能。

    一、创新办学理念,把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融入企业价值链

    把握行业企业用户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第一要务。职业教育是从职业而来,职业的诉求紧密连接着企业的职业岗位。企业对于职业岗位上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存在的源头,也是职业院校功能定位的基础。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就是能够培养适应现代化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的产品是为社会提供一种服务,行业企业是这个产品的最终用户,决定职业教育价值的是企业对职业教育产品的认可率和信任度。就汽车工业而言,目前,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于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要求十分强烈。汽车行业企业的人才尤其是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十分紧缺的态势。职业院校只有牢固建立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时刻自省:职业教育的用户是谁?职业教育为用户做了些什么?职业教育还能够为用户再做些什么?使职业院校在自身功能定位上为企业发展建设担负起一方责任,保证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不滞后、不离散,主动融入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其结果不仅是使职业院校受益,更重要的是使企业切实感受到职业教育的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即对企业贡献度最大,价值度最高的莫过于职业教育提供的人才对其产业素质、投资环境、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重要支撑。

    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我国自主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的理想目标——让每一个家庭都拥有自己的汽车,就必须将职业教育的使命和目标融入企业价值链,培养一批又一批适应现代高新技术和管理要求,  覆盖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管理、维修服务等企业价值链的职业化的高技能人才。为深入把握企业价值链发展需要,我们深入企业一线,按照研发、采购、生  产、销售、服务的产业价值链建设要求,进行深层次的人才需求调研:一是企业长期稳固化发展对于各类技能型职业人才的需求;二是企业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引进的技术工艺要求;三是企业对于后备技能型员工的素质结构描述;四是企业管理能力和文化建设提升的要求;五是企业结构重组过程中人员存量调整后的转岗开发需要等。学校对用户的需求进行整理分  析,重新明确职业教育的使命和目标,重建新型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创新自主汽车工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育教学运行机制改革

    学校依照“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符合岗位素质标准”的原则,积极推进教学运行机制的改革,逐步建立起科学的内容、标准和评价体系。学校将“具有适用的理论、实用的技能、创新的思维、良好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魂”确定为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在学生的“自主能力”、“创造意识”和“高技能”塑造上下功夫,通过落实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开发的两个百分百和搭建三个培养平台,实现教学运行与企业需求的三个对应,精心塑造“诚信敬业爱岗,具有较高专业技术知识水平和精湛操作技艺,能够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手脑结合型高技能人才”。

    1.专业设置百分之百从企业需要出发。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推行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制,学校负责人、系部主任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组成专业建设工作小组,定期深入到对应企业以及分布在广东、山东、四川等20多个省市的汽车企业和经销站调研,从用户需要角度论证专业设置。近年来,设立了汽车维修与营销、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模具技术、物流技术等新专业。每一个新专业立项和旧专业的撤改都要百分之百地经过委员会严格论证,实现专业设置与企业需要相对应。

    2.课程体系建设百分之百从岗位素质要求出发。在课程体系开发方面,推行专业负责人制。每个专业负责人与企业的一线技术专家、管理骨干组成课程改革项目工作小组,按照职业岗位的素质结构,采用能力开发的方法,通过能力图表分析,确定教学内容、方法和教材,形成课程体系。学校创编的课程教材覆盖了汽车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主要工种,编写了先进实用的特色教材、讲义和参考书110余部。

    3.搭建好校内实训、厂内实习、就业实践三个培养平台。为了有序实现高技能培养目标,学校实施三个平台攀登计划。通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使学生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高技能训练。第一段通过校内实训平台,模拟企业的一线现场实际,由复合型教师指导学生,把握专业基  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运用方法;第二段通过厂内实习平台,按照企业“订单”培养,使学生实际接触生产一线的职业岗位,由企业师傅和教师配合指导,按照企业标准把握岗位技能要求,用脑同时动手,看听结合动作,严格执行岗位技能操作标准和规程;第三段是就业实践平台的实践,安排学生于毕业前半年至一年的时间里在企业的一线岗位进行实际技术操作,强化职业能力,磨练职业行为,塑造职业道德习惯。保证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对应,技能训练和企业岗位实际要求相对应。

    4.突出学生素质教育,培育自主创新意识。学校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紧密结合。一是倡导“接班人”意识。引导学生树立为建设我国自主汽车工业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培养“爱我国车、造我国车”的自主创新愿景。按计划参加企业的实践活动。二是培育良好职业习惯。把素质教育的效果评价定位在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职业行为习惯上。参照企业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在教学计划中融入了TPS丰田生产方式、成功心理、团队建设、沟通技巧、时间管理、冲突管理、职业礼仪等关键方法能力课程。如自动化等专业采取项目小组教学法,学生的团队创造能力明显增强。三是培养创造意识。让企业“金蓝领”青年劳模们的照片和事迹上墙,倡导学生入校就开始自我职业生涯设计。课内充分调动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意识,课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融入社会实践,如建立学生汽车协会,服务国际展会,参加国家和地方组织的汽车维修、数控操作技能比武、电子商务技巧、电子设计、数学建模大赛等创造性实践活动。凡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学校及时予以宣传和奖励。

    三、创新校企融合管理模式,提升服务企业前沿的体系能力

    要实现为企业超值服务的目标,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服务为主旨,以改进为主题,对传统办学结构和管理机制进行大胆、积极和稳妥地改造,形成符合职业教育科学规律的新型制度和管理模式。

    建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的职业教育领导机构,提供组织结构保证。学校领导既是学校校长又是一汽教育培训中心的主任,定期研究讨论职业教育的规划和任务。具体内容包括:经常深入企业,了解前沿需求;参加企业信息发布会、汽车品牌营销年会等会议,并通过校园网与企业局域网的联接,及时掌握企业专业技术和管理发展的变化;随时洞察学校学生的能力以及部门和教师的培养能力与企业人才能力结构的对应状况,及时做出反应。

    把为企业用户服务的功能作为学校的使命,提供管理制度保证。学校将职业教育、技能鉴定、职业培训、技术支持等四项功能列为学校的重要任务,列入发展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对应的组织结构,配置好相应资源。建立《厂校共建协议》、《企业兼职教师评聘制度》等对应的体系文件,坚持“校企教育资源协调会”等制度。

    实行“项目协议合同制”,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学校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接,校方承接企业职业教育任务,完全通过实行校、系两级管理,划小核算单位,全面推行“目标绩效管理”。一是改革用人机制。人力资源实行精益管理,按照职业教育、职业资格鉴定等功能的对应素质和能力要求,一方面吸引外部和企业优秀人才,一方面实行内部人员公开竞聘。二是实施目标考核机制。将全年工作指标分解到部门,部门再拆分落实到人。重点考核企业客户满意率、技能标准通过率、学生就业率等项指标。三是推行薪酬激励机制。学校将工资奖金实行半浮动管理,将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及个人贡献挂钩,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建立教师素质培养机制。鼓励教师融入企业,激励教师利用课余、周末和假期自觉深入企业一线,跟踪前沿技术和先进管理;积极倡导教师做复合型教师(教师暨工程师、培训师、鉴定师等);遴选优秀教师赴德国、日本等国家,进入与知名企业相关的职业院校进修学习,掌握工学结合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新的办学目标的确立、组织的保证、发展规划和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绩效考核管理的实施,促成了新的制度和管理模式的效能转化,焕发出学校整体面向企业服务的动力、能力和实力。正因为目标定位和办学融入了企业的产业链,企业办学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首先,支持学生下厂实习。一汽集团公司总经理亲自签发文件支持学校的学生下厂实习,企业在相关的车间开设“学生技能实训角”,保证学生的现场实习条件。到目前为止,一汽内部建立了数控、模具、焊装、涂装等51个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基地,基本做到了企业多大,学生的实习基地就有多大。

    其次,发挥企业人才资源优势。一汽在50多年的发展中培养造就了大批高级人才,现在有5000多名高级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224名高级生产操作技能人员。一汽把他们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的师资力量,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实践教学工作。他们引领学生在汽车技术研发中心、模具制造中心等现场讲授,指导学生实际训练,使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指导和评估。企业建立效果评估制度,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到学校考察职业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进行职业教育的业务指导,对教学内容、方法提出改进建议。学校邀请相关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等参与教学效果评估,学校负责人和教师认真听取意见,持续地改进工作,实践了教学成果评价社会化。

    第四,用企业文化激发理想宏愿。引导学生融入现代企业文化,树立为我国自主汽车工业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一汽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每年在学校新生大会上亲自做动员报告,企业相关负责人还经常利用各种机会为学生介绍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国际竞争现状和最新的企业规划蓝图。企业还利用厂报、图片、影片等多种形式宣传自主品牌,激发学生树立“踏入学校门,要做汽车人,学习为创业,自主当先锋”的宏伟志向。

    第五,提供学生企业实践机会。十一五期间,中国一汽这样的特大型国企将陆续在我国东北、华北、胶东、华南和西南等地区建立跨区域的新公司,为了使这些公司尽快形成生产能力,企业把在学生中培养未来的一线班组长骨干和高技能操作人员的任务全权委托长春汽车高专来完成。企业还将每年在国际汽车博览会上参与服务等重要任务交给学校。学校在组织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精心设计,科学安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企业好评。

    第六,建设企业学习中心。企业和学校资源相互开放使用,企业将新的实训设备投放在校园,图书馆、文化馆向学生开放。校企开发培训在线ELearning等新型电化教学培训手段,形成了企业技术骨干和教师之间网上即时沟通渠道,使他们结为学习伙伴,解决相互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企业授权学校利用厂区的闭路电视网,开办《培训时空》栏目,面向企业开办继续教育,将学习型企业“永求领先”、“改善人生”、“创新挖潜”的先进文化渗透到学校和社区。

    经过“十五”期间职业教育校企融合模式的改革实践,学校发生了深刻变化,办学实力和社会信誉度明显提高。学校招生录取分数线高出当地同批次录取分数线100分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过90%。学校近4万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成为汽车产业优秀的职业种子,发挥着重要作用。2000多家汽车企业和经销商与学校就业部门建立密切联系,不仅提前预定在校生,而且在学生实习期间提供600—800元的生活补贴,减轻了学生负担。学校不仅为企业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而且在“请提出您的需求,其它的由我们来做”的理念指导下,为企业人力资源存量提供每年7万多人日的职业培训,深受企业欢迎。

 【作者系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中国高等教育》)20068期)


兄弟高职学院有益经验

 

东北林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

袁俊奇   赵连盛   孔石


    高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过程实施的场所,主要完成实训教学与提高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将逐步发展成为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近年来我院非常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高职市场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人才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创建高职高专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基本思路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不同于实验室、实习车间,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人才培养空间,主要完成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训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体现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点,以及地区和行业的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

    (1)有真实的职业环境。尽可能创造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对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提出的要求,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科技含量高。紧跟科技发展的前沿,提高仪器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技术要求上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

    (3)通用性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建的实训基地通用性要强,不仅能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使其相关专业可以通用,而且能够承担相关专业的技能鉴定,还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为社会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进行实际工作的现场培训场所。依靠企业,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逐步成为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实施

    (一)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我校利用专项资金476万元和学校配套资金250万元重点建设了一个1550平方米的帽儿山综合实训基地,扩建了一个园林花卉实训中心、一个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中心、一个生物资源利用实训中心和一个家具与室内装饰技术实训中心。另外,新建了一个多媒体教室、一个网络教学中心。购置了大中型教学仪器设备350台(套)、小型教学仪器设备450件(套)、实验教具10套、教学用计算机90台。实训中心的建设和这些仪器的购置,使我校实践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实训课开出率由原来的80%提高到100%。有些原来必须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的实训任务,现在可以在校内的实训中心完成;原来只能由老师进行演示实验,现在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实训操作;原来无法进行的实训现在可以完成。例如,生物资源利用技术专业,购置5台生物净化工作台后,10名学生可同时操作,进行食用菌菌种分离培养、菌种纯化、栽培种生产制备及批量生产等实训。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进行发动机拆、装实训时,原来5—6人一组共用一套实验设备进行实训,现在通过新增加仪器设备,可达到2人一组,甚至1人一组操作一套设备。原来三人共用一台发动机轮流操作,平均每人每天只能拆、装一次,实训效果不理想。现在进行发动机拆、装实训时,每2人一台发动机,一天可拆、装多次,使本专业学生平均50分钟就可拆、装一台发动机,提高了实训效率。智能温室的建成,可使园林花卉技术专业学生利用先进仪器设备,一年四季都可以开展园林植物进行育种、栽培、生长、采种等全过程的实验及实训。学生不仅可以看到先进仪器设备,而且可以进行实际操作。再如:画室、美术室、制作间、电脑设计室、家具质量检测室、室内装饰工程实验室等建成后,可为家具与室内装饰技术专业的学生开设10多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完成了对学生的专业基本功训练及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

    实训基地满足了高职教学要求,学生实训条件得到良好改善,实训课时得到充分保证,学生实际操作机会增多,掌握先进仪器设备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达到了强化学生组织能力、工作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的目的。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我校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做法是:由专门负责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人员与企业签订协议,逐步开展各项合作,最后建成为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无偿或优惠提供实训设备及实训材料,有效地解决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经费不足的矛盾。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使高职学生更多接触社会、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5年来,我校通过学校的技术优势、科研优势、设备优势,本着“双方需求、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企业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现已与30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如与东北林业大学汽车检测站、哈尔滨运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哈尔滨长青绿化有限公司、哈尔滨达丽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哈尔滨园林科学研究所、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吉林林业总公司、伊春山野菜股份有限公司、中日合资山野菜股份有限公司、七台河双叶家具有限公司、大连华丰家具有限公司和国光建筑装饰公司等签订了长期校企合作协议。企业作为我校实训基地,为教学实训提供场所、设施和选配实训教师;同时我院为企业进行实验、检测及技术服务。例如: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15周校外实训,包括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拆装(3周)、汽车底盘、电器构造与维修(4周)、汽车零件加工制造工艺(2周)、汽车检测与维修(6周)。校外实训都有实训大纲、考核标准。学生入厂实训时,由两位工厂师傅和教师指导实训。实训期间工厂师傅按实训大纲现场授课。实训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实训报告;同时对学生技能进行现场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汽车大修、汽车故障诊断和相关技能三大内容。再如:园林花卉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校外苗木实训基地进行10周实训,每个学生有510平方米试验地,开展23个品种的苗木栽培实训,他们从采种做起,进行种子培养、播种、育苗并由师傅和实训教师指导。实训结束后学生要完成实训报告。再如:家具室内装饰技术专业学生综合实训9周,主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实木家具产品生产工艺过程及技术,使学生掌握设备的结构和性能,在师傅的指导下,亲自操作。学生实训前,企业技术人员先授课,讲授家具生产工艺技术与设备结构性能,各道工序的主要任务和技术改造的方向,学生如何面对就业,以及从业应具备的素质;然后学生分配到各个工序,再由班组师傅讲授本工序的技术要求、工艺参数与设备的结构性能,设备如何操作,常见事故如何应对,最后师傅进行示范操作,学生跟着实践。通过在校外实训某地的实训,学生有目的地深入到生产实际中,听取工程技术人员的现场教学,亲自动手操作,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了实践技能,提高了综合能力。

    三、实训基地建设的管理

    1.学校统一调配学院管理模式

    我校各实训中心、实验室由相应专业学院负责管理,学校统一调配,下设的高职专业教研室负责实训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学校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实训中心全天开放,学生随时都可进行实验实训,同时还为合作方提供服务。

    2.校企共建保障机制

    高职各专业教研室负责本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合作。根据双方协议,学校为企业提供生产改进、技术更新的技术支持,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提供性能测试支持,企业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便利条件,校企双方建立了互利互惠的保障机制。

    四、实训基地建设的成效

    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实训课比例明显增加,更加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色。由于注重实践能力、操作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就业率明显提高,如我校2004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2%,其中园林花卉技术专业就业率为90%,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就业率为100%,家具与室内装饰技术专业就业率为97%,生物资源利用技术专业就业率为94%,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引入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

   构建“双证”培养模式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特色纪实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为上海仪电专科学院,20014月经上海市批准转制为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在校高职学生6000多名。学院是上海市11所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之一,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学院发扬“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坚持“市场需要、产学结合、就业导向”的办学理念,坚持硬件建设与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并重、发展与创新并重的方针,形成了具有鲜明高职教育特征的“双证”培养模式。

    一、引入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

    学院在总结自1993年以来,实施“一张文凭、多张证书”培养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引入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构建了“双证”培养模式,即学生毕业时除获得学历文凭外,还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在课程体系上,按照职业岗位群和职业资格鉴定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进行模块划分,并加入职业资格培训和企业综合实践两大教学模块,形成模块式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将其所需的理论知识融入相应专业课程,技能要求融入实践教学课程或相应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使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覆盖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并根据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原则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原则,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与管理上,以就业为导向,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参照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修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并依此指导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用职业资格鉴定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建立了以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评价为主的“用户”评价机制。2003年,学院以通信技术专业为改革试点,改革课程体系,实行“双证”培养模式。2004年,在试点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学院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推广该模式。2005年,学院在与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共同承担的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和双师型教师标准研究”专题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通信技术专业的经验,进行第二轮教学计划修订和近600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修改。学院5个系18个专业(含2个专门化)都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全面实施“双证”培养模式。除学历文凭外,毕业生还持有“通信与信息技术人员”、“应用电子工艺技术人员”、“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版图设计人员”、“微电子制造技术人员”、“报关员”等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

    二、优化实践教学环境,完善实践实训平台

    为确保“双证”培养模式得以实施、“双证”人才得以实现,学院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优化实践教学环境,在原有的校内技术中心和校外实习企业基础上,又发展为校内技术中心、校外实习企业和职业资格鉴定所三大实践实训平台,构建了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结合,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现有43个院内实训(实验)室,拥有大量校外企业实习基地,设有国家第51所职业资格鉴定所,负责进行“通信与信息技术人员”与“应用电子工艺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2006年将建立由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中心(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此外,学院还积极利用社会其他职业资格鉴定所,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为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创造更多便利条件。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办好高职教育、培育特色高职教育、实施“双证”培养模式的根本保证。为此,学院以“立足培养、积极引进”为方针,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建立双赢机制,与企业密切结合,积极引进企业富有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学院的特聘教师,充实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组织专任教师进行企业调研和实践,主持或参加实训室建设和科技开发。2006年学院有15位教师获得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有31名专业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学院现具有“双师型”教师或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97名,占专业教师总数的87%

    近几年来,学院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率都超过95%。根据对2004届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学校97.3%的毕业生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技能型专业技术岗性,其中14.7%已成为技术业务骨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期)

 

文本框: 论 文 索 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大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贺国强//“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5.1~10

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部署的实施意见//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4.22~29

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杜青林//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4.33~38

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 张红宇//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4.153~15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政策突破/ 郑有贵//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4.10~16

新农村建设土地政策十大要点/ 王小映//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4.155~15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分析——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 朱启臻  刘璐  韩芳//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京),2006.1.34~37

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刘文俭  刘效敬//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4.157~160

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最后解决之道/ 高辉清  周明剑//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4.161~16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 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4.163~164

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访中央党校研究员曾业松/ 李力//“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5.20~21

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 秦晖//“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5.143~145

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 迟福林//“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4.165~166

围绕新农村建设主题   扎实推进农村先进性教育/ 潘安逸//“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4.167~168

夯实让农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基础——公共财政覆盖农村不应单一着眼刺激农民消费/ 郭春丽//“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4.176~177

“十一五”扩大农民消费面面观/ 钟蓝//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4.178~18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农村第二次变革拉开序幕/ 邓瑾//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4.181~183

“三农”问题新视角,“二次飞跃”寻出路——社会主义新农村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模式全国会议综述/ 田霖  孔喜梅//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4.146~148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牛有成//北京农村经济(京),2006.3.4~8

深刻认识  科学把握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顺义区委、区政府//北京农村经济(京),2006.3.9~10

提高认识  理清思路  努力工作  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农村经济(京),2006.3.11~12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  有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农村经济(京),2006.3.13~14

新农村建设资金从哪里来——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 李力//“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5.18~19

推进新农村建设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访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洪远研究员/ 孟宪江//“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5.22~2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政策突破/郑有贵//“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5.35~42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韩俊//“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5.47~5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探析——“农联”模式的集体化之路/ 叶祥松  罗海平//“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5.124~129

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点建议  /林毅夫//“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5.141~142

关注多数国民的现代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王中宇//“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5.146~149

新农村建设样本“四位一体模式”的临沧实践/ 刘巍峨   刘振华//“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5.163~166

村庄治理,从哪里做起?——访建设部新农村建设顾问叶齐茂/ 赵经平//“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5.156~15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重制度创新——“中国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国际研讨会”观点综述/ 李伦//“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5.190~191

农业部开展新农村建设“百村调研”活动成果表明当前新农村建设应突出三大着眼点/ 买天//“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5.192

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绿色中原——生机勃勃的郑州农业/娄慧立//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4.184~187

南京农村新鲜事  10万农民当股东/ 娄开峻//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4.188~189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华西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功实践/ 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调研组//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4.202~207

 

农业经济

税费改革的推进与农村和谐社会发展/ 权宗田  李映楠//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4.129~131

乡村建设在宜居城市中的地位及其动力机制/ 赵树枫//北京农村经济(京),2006.3.15~18

加强农村规范化管理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徐桂敏//北京农村经济(京),2006.3.19~21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加快都市农业发展步伐/ 汪宝国//北京农村经济(京),2006.3.21~23

解决京郊“三农”问题思路初探/ 高麓 范存会//北京农业经济(京),2006.3.49~51

发展城郊观光休闲农业的几点思考/ 钱静//北京农业经济(京),2006.3.52~54

人民币升值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孔祥智  李圣军//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4.22~26

农村土地制度的多样性选择/ 彭美玉//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4.76~79

东西部农村非正式制度与农地制度创新/ 马贤磊  曲福田//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4.80~84

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法/ 彭春凝//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4.88~92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功能和构建评价与思考/ 黄大学  刘国炳//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4.93~96

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问题研究/ 袁维海//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5.121~123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  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对浙江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查/ 袁惠民  刘继红  刘洋//农业经济问题(京),2006.4.97~100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研究综述/ 岳海鹰  王秀萍//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4.114~115

农业投入不足的成因与对策/ 袁建歧//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4.116~119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融资问题研究/ 王永莲//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4.120~124

民间资本介入农业基础设施领域的探讨/ 陆迁//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4.125~128

WTO框架下的中国国内农业支持政策的调整与选择/ 蒲文彬//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4.149~153

中国农产品关税降至承诺终点/张意轩//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4.154~155

农村信用社农民满意度研究/ 李广海  陈通  王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京),2006.1.49~51

教育对中国农村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王姮//农业技术经济(京),2006.2.2~9

我国农产品出口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曾国平  王燕飞//农业技术经济(京),2006.4.37~4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学分析与思考/ 王生林  马丁丑//农业技术经济(京),2006.4.52~55

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对农业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张宁  陆文聪//农业技术经济(京),2006.2.74~80

农地流转制度改革模式分析/ 黄征学//中国经贸导刊(京),2006.5.41~43

从北京看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面临的困境与解决思路/ 董克用  成得礼//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5.78~79

农业多功能拓展的政策含义/ 张红宇//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5.43~46

农业补贴方式的创新与“三农”问题的破解——兼评当前对农民直接补贴的效应/ 赵海东//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5.53~59

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组织创新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杜吟棠//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5.130~135

美国如何构筑农作物保险体系/ 张介岭//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4.208~210

美欧日改革农业补贴政策/ 刘渝//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4.211

加拿大现代农业及给我们的启示/ 孙文志薛英杰  王建民  王爱民//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4.212~214

澳大利亚农业信息化对发展我国西部农业的启示/ 田玲//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4.215~217

欧洲靠“持久战”改造农村/ 章念生  雷达  青木  唐惠颖  江雪晴//“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4.218~219

法国农业发展现状考察报告/ 赴法国家庭农场运行与管理体制培训考察团//三农问题”研究(京),2006.4.220~223

 

      经济管理

试析“十一五”规划理念的创新/ 刁永作//国民经济管理(京),2006.4.51~56

国债与宏观经济的动态分析/ 马拴友  于红霞  陈启清//经济研究(京),2006.4.35~46

人民币升值的宏观经济影响评价/ 魏巍贤//财经科学(京),2006.4.47~57

新兴市场国家(地区)本币升值影响因素的国际经验比较/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人民币升值研究课题组//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6.4.5~12

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 金煜  陈钊  陆铭//经济研究(京),2006.4.79~89

20世纪中国工业经济学的研究概述/ 李悦//经济与管理研究(京),2006.4.73~74

FDI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 刘文勇  蒋仁开//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6.4.21~26

网络经济条件下自主技术创新的技术选择问题——兼论从2G3G无线通信的过渡/ 于同申//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6.4.51~55

我国高技术企业协作R&D网络有效构建程度的实证分析/ 王道平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6.4.62~66

从沃尔玛的成功看构建大中型零售企业核心能力/ 鲍观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6.4.67~69

供应链环境下物流外包的风险和效益分析/ 朱世平//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6.4.70~72

我国资产证券化问题讨论综述/ 付敏//经济与管理研究(京),2006.4.75~79

评《西方规制经济学的变迁》/ 丁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6.4.80

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政策取向/ 王梦奎//管理世界(京),2006.4.1~10

城乡二元结构对产品扩散的影响研究:以彩电采用为例/ 朱恒源  刘广 吴贵生//管理世界(京),2006.4.1~10

需求波动下的煤电纵向关系安排与政府规制/ 于立宏  郁义鸿//管理世界(京),2006.4.73~86

中国企业CEO的领导行为及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王辉  忻蓉   徐淑英//管理世界(京),2006.4.87~96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利益分歧下的多重博弈与管制失效——宇通客车管理层收购案例研究/ 朱红军  陈继云  喻立勇//管理世界(京),2006.4.115~129

企业绩效与产权制度——对重庆钢铁集团的案例研究/ 冯飞  张永生  张定胜//管理世界(京),2006.4.130~139

世界城市泊车管理研究综述/ 章亚南//管理世界(京),2006.4.144~145,155

国内需求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以中国奶业为例/ 张文兵//管理世界(京),2006.4.146~147

制造业与服务业国际转移特点比较/ 张为付//管理世界(京),2006.4.148~149

中国存货指数的设计与实现/ 刘姝威  陈杰//经济与管理研究(京),2006.3.18~21

首都经济与城市品牌/ 丁芸//经济与管理研究(京),2006.3.31~33

北京CBD与城市品牌/ 蒋三庚//经济与管理研究(京),2006.3.37~39

试析我国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支持/ 苗迎春张红路//经济问题(京),2006.4.70~71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解与发展要务/ 沈望舒//北京观察(京),2006.3.60~63                                                                                                                                                                              

      市场营销

透视“掉渣烧饼”急速退烧现象/ 李功利//现代营销(长春),2006.5.6

精读消费新税  看清行业走势/ 王彦生//现代营销(长春),2006.5.7

营销总监做什么/ 于斐//市场营销案例——品牌营销(京),2006.4~6

大学生开办IT卖场/ 胡旭//市场营销案例——品牌营销(京),2006.10~12

“掠夺式营销”分析/ 胡苗丹//市场营销案例——品牌营销(京),2006.17~20

从盛大传奇看网络游戏营销策略/蒋成龙//市场营销案例——品牌营销(京),2006.21~23

好太太:品牌提升突破战略围城/ 彭旭知//市场营销案例——品牌营销(京),2006.24~28

中小医药企业招商创新探究/ 武继岭//市场营销案例——品牌营销(京),2006.29~32

两次策划让博通成就本土第一品牌/ 黄泰元//市场营销案例——品牌营销(京),2006.33~35                     

“美佳”便利店的品牌蜕变/ 红蓝//市场营销案例——品牌营销(京),2006.36~38

中星“好由”小包装食用油策划纪实/ 张文雄//市场营销案例——品牌营销(京),2006.38~41

如何衡量营销培训/ 周春兵//市场营销案例——品牌营销(京),2006.51~53

AC原生橄榄油的营销推广/ 王茁//市场营销案例——品牌营销(京),2006.55~57

 

      国际贸易

“非市场经济地位”相关问题的理论分析/ 李金玲  李晓燕//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4.3~8

从廉价劳动力优势到稀缺要素优势——论“新开放观”的理论基础/ 张幼文//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4.9~16

技术创新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魏龙  李丽娟//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4.38~40

铸造新的贸易格局——探析外资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赵玉敏//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4.41~45

中国农产品出口地理结构的衡量与分析/刘靖//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4.56~64

WTO涉农产品技术壁垒通报新动向/ 戚亚梅//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4.65~66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农产品和食品贸易关系的研究/ 吕立才  黄祖辉//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4.65~72

国际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与自由化理论及其启示/ 杨衍江//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4.77~80

国际服务贸易壁垒研究/ 林珊//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4.81~85

服务贸易争端第一案——美墨电信服务争端案/ 屠新泉  //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4.86~90

从路径依赖理论看我国贸易方式的转变/ 陆芳//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4.91~92

建立中国和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分析及政策建议/ 杨军  //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6.4.92~93

反思我国企业大量境外上市/ 陈霖//国际贸易问题(京),2006.4.16~17

首都文化贸易调研报告:基于现状的思考/ 李嘉珊//国际贸易(京),2006.4.29~33

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原因及对策/陈传兴//国际贸易(京),2006.4.44~47

外资对区位经济的影响:一个新视角——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 李思杰  葛顺奇//国际贸易(京),2006.4.23~28

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孙江明  苏琴//国际贸易问题(京),2006.4.67~72

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刘渝琳  刘丙运//国际贸易问题(京),2006.4.73~83

 

      电子商务、电子政务

电子商务将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苟仲文//电子商务(京),2006.3.4

电子认证为电子商务服务/ 陈伟//电子商务(京),2006.3.6~7

中国电子商务的新纪元/ 梅绍祖/电子商务(京),2006.3.14~17

2005年中国电子商务政策法律建设的最新进展/ 杨坚争//电子商务(京),2006.3.18~28

全球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张良杰//电子商务(京),2006.3.9~13                                                                                      

SOA架构奠定电子商务成功的基础/ Ephraim  Feig//电子商务(京),2006.3.29~31

移动支付和3G应用/ Ken  Hansen//电子商务(京),2006.3.40~41

迎接3G的无限可能/ 陈清育//电子商务(京),2006.3.42~44

电子支付和创新型国家/ 唐彬//电子商务(京),2006.3.45~46

基于信用的网上集体议价模式/ 王国翔  常冠军//电子商务(京),2006.3.47~52

建立虚拟网上商城的探讨/ 谢伟红  叶亮荣//电子商务(京),2006.3.53~54

网络信任与公钥认证/ 沈昌祥//电子商务(京),2006.3.58~64

数字证书的概念和作用/ 刘平//电子商务(京),2006.3.65~68

大力推广数字证书应用是目前认证服务业的主要任务/ 关振胜//电子商务(京),2006.3.69~72

安全电子印章为电子商务发展保驾护航/ 北京企通互动电子印章安全认证中心//电子商务(京),2006.3.73~76

成就显著  喜忧参半——写在《电子签名法》颁布一周年之际/ 关振胜//计算机安全(京),2006.4.28~31

电子政务的认证、授权与审计方案/ 李忠献//中国信息界(京),2006.8.21~22

金融证券保险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特点及内在缺陷/ 常明明//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4.129~133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关系研究综述——增加农村金融供给的一个制度视角/ 左臣明  马九杰//农业经济导刊(京),2006.4.134~137

农村信用社改革研究的进展/ 赵丙奇//经济问题(太原),2006.4.48~49

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问题与建议/ 郭玮//农业经济问题(京),2006.4.7~10

新一轮农村利率改革:垄断竞争定价的温州案例/ 谢玉梅//经济问题(太原),2006.4.50~52

国有商业银行产融结合的路径选择/ 徐丹丹//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6.4.48~50

金融风险管理研究进展:国际文献综述/ 王志诚  周春生//管理世界(京),2006.4.158~169

国际资金流动的内在规律探究/ 侯安平//经济问题(太原),2006.4.56~58

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融资优势分析/ 郭席四//经济问题(太原),2006.4.61~63

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及其管理/ 孙菁华//经济问题(太原),2006.4.64~65

中国国际收支与外汇储备的趋势分析/ 王珍//国际贸易(京),2006.4.53~57

回顾与展望——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路/ 丁志杰//国际贸易(京),2006.4.48~52

均衡汇率理论和政策的新框架/ 姜波克  //金融与保险(京),2006.4.34~39

亚洲货币单位对东亚货币合作和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影响/ 张斌   何帆//管理世界(京),2006.4.11~18,65

我国信用担保业的发展态势与展望/ 刘新来//金融与保险(京)2006.4.13~16

关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几个问题/ 项怀成//金融与保险(京),2006.4.21~25

关于住房和住房金融几个热点问题的看法/ 汪利娜  殷剑峰//金融与保险(京),2006.4.40~45

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风险与监管对策/ 杨新臣//金融与保险(京),2006.4.59~61

金融数字化平台建设与课程整合/ 刘轶   曹晓东//金融与保险(京),2006.4.79~81

对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引进外资的几点认识/ 曾康霖//金融与保险(京),2006.4.82~85

银行不良资产的估价体系研究/ 韩良  董越//金融与保险(京),2006.4.86~92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之再思考/ 陈柳钦  冯涛//金融与保险(京),2006.4.102~107

完善我国银行卡托收结算业务的思考与建设/魏鹏//金融与保险(京)2006.4.108~111

资产证券化与保险资金运用——国际经验与中国的趋势/ 许荣   潘自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6.4.38~42

可转换债券的融资效应/ 王平  李宝珍//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6.4.43~47

中国资本市场融资顺序新证:可转债发行公告效应研究/ 牟晖  //管理世界(京),2006.4.19~27

中国期货市场功能及国际影响的实证研究/ 张屹山  方毅   黄琨//管理世界(京),2006.4.28~34

牛、熊市周期和股市间的周期协同性/ 何兴强  周开国//管理世界(京),2006.4.35~40

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责任性质的认定/ 刘兴华//经济问题(太原),2006.4.59~60

我国保险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 郭晓辉  //金融与保险(京)2006.4.115~116

探索农业保险经营五大模式/ 高伟//WTO经济导刊(京),2006.4.53~54

农业保险的理论依据及其效用分析/ 吴扬//农业经济导刊(郑州),2006.4.138~142

 

      财务与会计

对改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建议/ 张海英  夏菲//中国农业会计(京),2006.4.7~10

做好农业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一点体会/ 秦芩//中国农业经济(京),2006.4.16~17

BOT投资项目财务管理特色探讨/ 马四海  贺文慧   杨秋林//中国农业经济(京),2006.4.14~15

企业财会工作电子技术应用探讨/ 董松霞  //中国农业经济(京),2006.4.44~45

浅析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 石景秀//现代会计(天津),2006.1.18~19

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评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葛家澍//会计研究(京),2006.3.3~6

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思考/ 刘泉军   张政伟//会计研究(京),2006.3.7~10

论会计准则法律效力的法理分析及其提升的途径/ 朱星文//会计研究(京),2006.3.18~24

关于建立中国政府会计准则的研究报告/ 北京市预算会计研究会//会计研究(京),2006.3.34~44

资产减值与赢余管理/ 赵春光//会计研究(京),2006.3.11~17

会计信息批露需求:来自证券研究机构的分析/ 李翔  冯峥//会计研究(京),2006.3.63~68

国有企业CEO声誉评价体系设计/ 孙世敏  赵希男  朱久霞//会计研究(京),2006.3.75~79

西方国家外部董事制度的经验借鉴/ 叶友任梦杰//财务与会计理财版(京),2006.4.25~27

管理层收购中的非伦理行为——基于张裕集团管理层收购案的案例分析/ 许艳芳//财务与会计理财版(京),2006.4.35~37

资产转让的纳税筹划/ 徐泓//财务与会计理财版(京),2006.4.40~42

现代财务理论研究的奠基之作——读《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 汪平  //财务与会计理财版(京),2006.4.70~72

财务案例分析的路径——以LA公司并购MX公司为例/ 李小燕   郑庆华//财务与会计理财版(京),2006.4.73~75

 

      文秘与法律

论我国当前秘书行业的特点/ 杨树森//秘书(上海),2006.4.3~6

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改革设想/ 吴良勤//秘书(上海),2006.4.18~19

创新,秘书成长的必由之路/ 张传禄//秘书工作(京),2006.4.10~13

浅谈公文结构序数的标注/ 赵贤好//秘书工作(京),2006.4.40~41

2005:秘书学研究的创新点(上)/ 钱世荣//秘书(上海),2006.4.7~1124

规范化  职业化   科学化   专业化——试论新时期秘书职业的特色/ 邵建荣//秘书(上海),2006.4.12~13

高校教师权利与义务的法治新解读/ 王立峰//行政与法(长春),2006.4.47~49

《公务员法》的十大创新/ 寇凤超//行政与法(长春),2006.4.53~55

完善我国环境立法的若干思考/ 伊媛媛//行政与法(长春),2006.4.61~62

谈国家对农村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问题/ 董新凯   南炳灿//行政与法(长春),2006.4.109~112

我国《票据法》对票据行为无因性规定之得失——兼与欧洲立法比较/ 杨继//民商法学(京),2006.4.3~8

论述占有的权利推定规则/ 王利民//民商法学(京),2006.4.18~24

条款增补:我国信托法中的重要创造性规定的完善/ 张淳//民商法学(京),2006.4.30~35

国际投资立法新模式——从多边投资框架现状谈起/ 金成华//国际贸易(京),2006.4.58~61

企业改制司法解释对外资并购的影响和对策——企业公司制改造中的债务承担和外资并购/ 叶军//国际贸易(京),2006.4.62~65

中国跨国公司培育的法经济学分析及立法政策/ 谈萧//国际贸易问题(京)2006.4.123~128

国有资产的定性及其转让对价/ 邓峰//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6.4.3~14

经济法词义解释与理论研究的重心/ 李曙光//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6.4.15~26

在变革中发展深化的中国经济法学/ 邱本//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6.4.27~37

公司法定代表人的确认刍论/ 李德龙  林芳森//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6.4.66~72

对中国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的反思——以退耕农利益保障为视角/ 左菁//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6.4.73~80

从大庆联谊股东诉讼案谈中国证券民事赔偿制度的构建/ 郭锋//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6.4.81~85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我国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分析/ 刘守义// 教育与职业(京),2006.11.3~8

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发展的相关分析/ 葛云飞//教育与职业(京),2006.11. 8~9

高等职业院校绩效管理模式研究/ 何向荣//教育与职业(京),2006.11.22~24

探索有高职特色的创新教育模式/ 张亚杭王蔚刚//中国高等教育(京),2006.9.54~55

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 黄斌//教育与职业(京),2006.11.42~43

正视问题  打造高职“双师型”教师/ 张宝歌//中国高等教育(京),2006.8.50~51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工作要点//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12.17

构建大职业指导体系  深化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顾雪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12.28~30

高职会计专业技能设计型实训模式探讨/ 唐淑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12.44~46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职业院校政治课教学/ 陶晋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10.52~53

从评估抽查结果评析高职高专院校建设与发展/ 尹景玉//中国高教研究(京),2006.4.60~61

高技能人才岗位培养院校模式研究/ 顾力平  陈怡//中国高教研究(京),2006.4.62~63

高校扩招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壮国桢//中国高教研究(京),2006.4.64~66

政府在高职产学合作教育中的角色分析/ 李芹  谭辉平//中国高教研究(京),2006.3.58~59

高职课程改革与课程模式的构建/ 伍建桥//中国高教研究(京),2006.2.56~57

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认识的反思与重构/ 李名梁   谢勇旗//中国高教研究(京),2006.2.58~59

高职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黄斌  黄华//中国高教研究(京),2006.2.60~61

试论高职院校中的技术伦理教育/ 陈向阳//中国高教研究(京),2006.2.64~65

完善中国职业资格认证与管理制度的思考/ 蒋晓旭   郭雪梅//中国高教研究(京),2006.2.65~67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培训包体系及其优势/ 周祥瑜  吕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6.12.37~40

美国社区学院与我国两年制高职的比较研究/ 王新凤  张炼//中国高教研究(京),2006.4.58~59

 

计算机科学

基于核心交换机的大学校园网安全控制策略实例剖析/ 张玲  万红运  刘寿强//计算机与网络京),2006.4.52~54

Windows  2000  Server  组策略分析与应用/ 姜聪//计算机与网络京),2006.4.55~57

ERP综合实验中心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 陈生萍//计算机与网络京),2006.4.58~59

基于SHARSA算法实用有效的双向身份认证系统/ 陈航//计算机安全(京),2006.4.6~8

ASP.NET环境下Web应用开发中的安全策略/ 吴幸//计算机安全(京),2006.4.17~19

Linux防火墙远程管理方案设计/ 霍芝  张其善//计算机安全(京),2006.4.20~22

JAVA实现P2P网络模型/ 蔡雄  缪淮扣//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上海),2006.4.76~77

一种基于Globus的电子政务应用平台研究与设计/ 朱建勇  樊孝忠//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上海),2006.4.39~40

基于J2ME的无线移动商务安全应用研究/ 杨雄  赵远东//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上海),2006.4.110~112

ASP.NET的数据库应用——网上购书/ 董义革  王萍//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京),2006.5.4~10

ASP.NET中自制Web报表的研究/ 胡颖辉   宁赛飞  杨红//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京),2006.5.11~13

硬盘管理维护经验与技巧//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京),2006.5.92~93

文本框: 新 书 通 告

 


领导力:管理者和领导者必须掌握的领导技巧

(英)约翰·阿代尔(john  adair) 

(英)尼尔·托马斯(Neil Thomas)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1

 

决策支持系统与知识管理系统

李东      蔡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

 

中国古代从政谋略

李古寅         主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1

 

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

王小云   王辉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7

 

英语写作教程

王墩田   丁天起    李地    主编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11

 

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

孙立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1

 

民间组织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

 

北京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料汇编

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问

马俊哲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编辑出版, 2006.3

 

小额信贷与农民收入:理论与来自扶贫合作社的经验数据

孙若梅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

 

中国就业问题的宏观经济研究

潘光军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

 

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四集

张曙光        执行主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2

 

期货与期权交易

舒苏平    程呈        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

                                                                                                                                                                                                                                                                                                                                                                                                                                                                 

证券投资学

叶永良      张启富   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12

 

国际金融市场

徐景峰        编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2

 

2006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复习指导全书.初级会计实务

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组 编审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5.12

 

2006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复习指导全书.中级会计实务

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组 编审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5.12

 

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分析

本书编写组     

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2

 

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

本书编写组     

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2

 

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决策

本书编写组     

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2

 

公司理财实务:战略的观点

谢贵荣     徐湉    编著

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1

 

审计原理与实务

欧庚生    孙力     主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1

 

中国税务管理现代化概论

孟庆启      

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10

 

新编个人所得税法实用指南

俞光远         主编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3重印

 

税收理论与实务

房保安      宋凤轩    主编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

 

新编税收教程

辛清         主编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

 

现代物流

汝宜红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

 

公司管理制度范本指南(2版)

苏生         编著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1

 

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训教程

屈冠银         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星巴克的感性营销

(韩)金英汉    林希贞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1

 

电子商务法律法规

韩晓平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

 

完美的合同:合同的基本原理及审查与修改

吴江水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5.12

 

新编中国律师文书范本指南(2版)

栾兆安      主编

王平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1

 

中国司法文书指南(2版)

罗书平          主编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1

 

数据库营销方案设计

费建平          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

 

管理信息系统

周贺来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实验教程

张莉            主编

王莲芝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

 

电脑办公自动化

张瑾    陈波     等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二级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

李季    姜淑杰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

C程序设计实训

林小茶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1

 

Java  2程序设计基础教程与上机指导

计算机职业教育联盟   主编

蔡勇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

 

Word图文艺术时尚设计师

王国平         编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2

 

3ds  max  7三维效果图制作

刘亚利    王鹏    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Flash  MX  2004完善动画设计.经典实例篇

叶翊隆   江芃宣     编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6

 

新世纪网页设计师应用教程(2版)

孙印杰   马子彦    郭利周   编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2

 

ASP数据库开发经典实例精解

陈永强    谢维成   李茜     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